论著

  • 厄贝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张玉娜;徐彩棉;苏国英;周卫华;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光镜及电镜行肾脏形态学检查;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水平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同时大鼠肾脏出现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变化;厄贝沙坦干预后,肾组织VEGF表达较2型糖尿病组降低(P均<0.01),同时肾脏病理变化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厄贝沙坦可能通过抑制肾脏VEGF表达,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2009年07期 v.8 385-387+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皮质微循环变化及意义

    秦琦瑜;李勇;张庆富;陈进军;范立侨;王车江;赵群;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皮质微循环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48只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O组)和胆总管结扎组(BDL组)各24只,每组再分别于术后3d、7d、10d各取8只大鼠,应用WX-9型微循环显微镜观测大鼠肾皮质微血管管径和密度变化及微血管周围的渗出情况。应用LISCA激光多普勒组织灌流图像仪观测各组大鼠肾皮质血液灌流量的变化。结果BDL组胆总管结扎后,肾皮质微血管收缩,血液灌流值减小,7d、10d时微血管数量减少,且随胆道梗阻时间延长变化更加明显(P<0.05,P<0.01),微血管周围出现渗出。SO组各时点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引起大鼠肾皮质微循环障碍,血液灌流量减少,并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加重。

    2009年07期 v.8 388-390+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温肾活血Ⅰ号方治疗糖尿病性功能障碍作用机制研究

    刘鹏;瞿勇;谈驰;王新;

    目的探讨温肾活血I号方治疗糖尿病性功能障碍(ED)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制备高血糖大鼠模型,选择符合要求的模型再用阿朴吗啡(APO)诱导,筛选出符合最终造模要求的糖尿病ED大鼠模型。将33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复方扶芳藤合剂组(对照组)、温肾活血I号方组(治疗组),3组均按120mg·kg-1.d-1给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给药8周后观察对糖尿病ED大鼠激素指标的影响,最终留取睾丸组织标本观察病理结构的改变。结果治疗组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高于模型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睾丸生精上皮层次、间质细胞和精子数目增加。结论温肾活血I号方增加糖尿病大鼠促黄体生成素、睾酮分泌,改善糖尿病大鼠生精上皮层次、间质细胞和精子数量,对糖尿病ED大鼠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2009年07期 v.8 391-393+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紫杉醇脂质体注射液初始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病理学变化

    史健;单保恩;王小玲;田子强;王瑞;姚继方;

    目的探讨紫杉醇脂质体注射液初始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选取40例临床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IIIB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立即行手术治疗。试验组:术前1个月应用紫杉醇脂质体注射液初始化疗后手术;应用HE染色、电镜方法分别观察2组患者病理学改变。结果(1)2组病理学疗效评价:试验组I、II级共1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例,而III、IV级分别为3例、4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14例,疗效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瘤细胞坏死明显,细胞空泡变性增多,核固缩、凝固性坏死显著。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组织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2)2组生存质量、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临床疗效与年龄、性别之间无相关性(r=0.284,P>0.05),与肿瘤类型密切相关(P<0.05)。结论II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紫杉醇脂质体注射液初始化疗后,可获得较好的组织病理学疗效评价。

    2009年07期 v.8 394-396+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代谢综合征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赵雅静;张雯;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及其特点。方法对240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代谢综合征定义将患者分为MS组与非MS组,比较2组患者身高、体质量、腰围、血脂等生化指标,未诊糖尿病的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2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ib)、抗凝血酶III(AT-III)、D-二聚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I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P-选择素、C-反应蛋白(CRP)等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p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血糖、CRP、L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RP、AT-Ш、D-二聚体、t-PA、PAI-1及P-选择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异常。

    2009年07期 v.8 397-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老年腹膜后纤维化26例临床分析

    王洁妤;

    目的探讨老年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6例老年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RPF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输尿管梗阻并肾盂积水,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贫血,腰背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贫血(13例)、白细胞异常(3例)、ESR增快(26例)、血清肌苷及尿素氮增高(22例)、尿蛋白阳性(21例)等。腹部CT及超声检查均提示腹膜后增生性软组织密度影,MRU检查及血管CT检查可发现合并症。病理检查均可见纤维化病变,经手术和激素治疗,死亡15例,存活11例。结论老年人腹膜后纤维化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确诊需手术和病理学检查,晚期治疗以解除尿路梗阻为主。

    2009年07期 v.8 400-402+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T细胞亚群检测及其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的关系

    任桂芳;李兵顺;王慰;叶立红;袁会平;何朝霞;郄兰霞;吴惠萍;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HBV携带者79例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与HBsAg阴性的健康者22例比较分析。结果(1)非活动性HBV携带者与对照组比较,CD4+百分率和CD4+/CD8+比值下降,CD8+百分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携带者与对照组比较,CD4+、CD4+/CD8+明显下降,CD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非活动性HBV携带者与慢性HBV携带者CD4+、CD8+百分率与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HBV携带者CD4+百分率在G3~4亚组明显高于G0~2亚组(P<0.05),非活动性HBV携带者2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慢性HBV携带。

    2009年07期 v.8 403-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改良Twinblock矫治器配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骨性安氏II1类错的临床研究

    王鹏;惠英;苏哲君;刘锐;

    目的评价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恒牙早期骨性安氏II1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11~15岁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恒牙早期骨性安氏II1类错患者,经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X线侧位片,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双期治疗,II类磨牙关系矫治为I类关系,覆覆盖减小,咬合关系较好,头影测量下颌骨的变化显著,SNB角增大,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增加,ANB角减小,矢状关系改善,侧貌协调。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结合矫治骨性安氏II1类错切实可行。

    2009年07期 v.8 406-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

    周颖奇;单培佳;周建光;张征;

    目的了解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81例造影患者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62例患者采用常规局麻作为对照。术中观察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及对麻醉的反应情况;术后评估患者的焦虑评分、痛苦指数及复查应允率。结果静脉麻醉组患者在睡眠中接受手术,无不良反应。与局麻组患者手术初期的血压、心率升高不同,静脉麻醉组此阶段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均有所降低,但在麻醉诱导期后5~10min内即可恢复。术后第2日静脉麻醉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痛苦指数及复查应允率均明显优于局麻组(P<0.01)。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脑血管造影安全、有效,可明显减轻造影患者的身心负担,值得推广。

    2009年07期 v.8 409-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短篇报道

作者·编者·读者

临床经验

罕少见病例

诊疗指南

临床研究

  • 硝普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陈孝丽;李方雄;

    目的观察硝普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普钠,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2组均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总体疗效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硝普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

    2009年07期 v.8 412-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在特发性心房颤动演变中的变化

    杨新红;黎明江;

    目的观察特发性心房颤动(IAF)不同阶段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选取IAF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患者各25例,4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检测比较4组人群的MMP-9。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和对照组MMP-9水平(mmol/L)分别为(167±26)、(201±31)、(253±23)和(77±5),IAF患者的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患者的MMP-9水平呈依次递增的趋势(P<0.05)。结论MMP-9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且和阵发性房颤向永久性房颤演变有关。

    2009年07期 v.8 413-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雄杰;胡赛;黄艳;

    目的观察影响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对本院急诊和院内救治的75例非创伤性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中院内心跳骤停患者44例,经复苏存活29例(65.9%);31例院前心跳骤停患者,复苏存活仅7例(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骤停5min内实施心肺复苏49例,存活29例(59.2%);5min后实施心肺复苏26例,存活7例(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尽早进行CPR,在救治过程中时间乃是制约成败的关键因素。

    2009年07期 v.8 415-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前庭系统性眩晕临床分类诊断中的意义

    冯彦敏;张华;王桂荣;

    目的探讨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方法测定9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病例组)及4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BAEP,观察I、III、V波的潜伏期(PL)、波形分化情况和I/V波幅比值及I~III、III~V、I~V的峰间潜伏期(IPL)、两耳测间差(ILD)。结果前庭系统性眩晕96例,BAEP异常62例(64.6%),其中内耳型异常24例,表现为I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I波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ILD相应增大;脑干型异常38例,表现为III、V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III、V波的PL、I~III及III~VIPL延长,ILD相应增大。2组除I、III波PL外,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BAEP可为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提供依据。

    2009年07期 v.8 417-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功能相关性研究

    张述萍;成丽娟;王营;姜红菊;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无左室肥厚组和20例左室肥厚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BNP水平,并与3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血清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者(P<0.01),肥厚组明显高于无肥厚组(P<0.01);EH患者血清BNP水平与平均动脉压、LVEF、E/A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与EH平均动脉压及左室肥厚相关,可以作为反映EH病情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

    2009年07期 v.8 418-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平山病6例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析

    田书娟;吴卫平;黄旭升;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均为青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局限于手和前臂肌萎缩,4例手指伸展时出现震颤并伴寒冷麻痹。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中立位颈部MRI未发现髓内异常信号;过屈位颈部MRI示2例见下段颈髓变扁,硬脊膜外间隙增宽,其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过屈颈位时出现下颈髓及其硬膜囊的异常表现是平山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当遇到青少年男性出现手及前臂不对称的肌无力和萎缩时,应进一步行过屈颈部MRI检查。

    2009年07期 v.8 420-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俯卧位通气在百草枯中毒百草枯肺中的应用观察

    梁静涛;曾蕊;高景利;李晓岚;阚志生;曾繁祥;

    目的观察俯卧位机械通气对百草枯中毒百草枯肺患者肺功能残气量(FRC)、气体交换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例百草枯中毒百草枯肺患者,均行机械通气治疗,并早期予以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分别于仰卧位和俯卧位后30min行动脉血气分析,随即采用密闭式氦稀释法测定FRC,持续检测动态胸肺顺应性(Csr)以及血液动力学变化;并对2种体位的胸部CT进行比较。结果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后30min患者FRC从(1.4±0.4)L上升至(1.5±0.3)L(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增加(P<0.01);同时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减小、氧合指数上升(P<0.05),C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O2与FRC呈正相关关系(r=0.709,P<0.05)。胸部CT显示俯卧位后原背侧渗出性改变有所改善,原腹侧正常肺组织出现渗出性改变。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增加百草枯中毒百草枯肺患者FRC,改善氧合状况,且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是该类患者早期支持治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2009年07期 v.8 422-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黄巧梅;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组)与92例其他类型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病例组92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76例(82.61%),对照组92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例(13.0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例组以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阳性多见,分别为20例(21.74%)和41例(44.57%)。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HBsAg、HBeAg、抗HBe、抗HB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009年07期 v.8 424-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自拟温肾Ⅰ号对激素依赖性难治性肾病的治疗作用

    潘利敏;刘晓明;黄茂;檀金川;

    目的探讨自拟温肾I号对激素依赖性难治性肾病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激素依赖性难治性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自激素减至小剂量(20mg/d)时即加用中药治疗,以后激素每4周递减2.5mg至维持阶段,维持量服用9~12个月;对照组单纯激素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激素减完为止。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明显降低(P<0.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但2组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I号对激素依赖性难治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及生化指标具有改善作用。

    2009年07期 v.8 425-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