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庾辉;王勇军;李蓉;范群华;罗彩东;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基于临床指标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老年患者143例,使用sklearn工具包中的train_test_split函数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100例)和验证集(43例)。训练集依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28)和无MACE组(n=72),对比2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检验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无MACE组比较,MACE组年龄、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比例、SCr、UA水平均升高(t/χ~2/P=3.478/0.001、4.740/0.029、10.292/0.001、5.400/<0.001、4.092/<0.001),男性比例、UB水平、TIMI血流分级均降低(t/χ~2/P=6.132/0.013、9.123/<0.001、134.684/<0.001),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耐量异常(OR=1.656,95%CI 1.049~1.818)、SCr高(OR=1.071,95%CI 1.013~1.598)、UA高(OR=1.079,95%CI 1.012~1.663)、TIMI血流分级低(OR=1.083,95%CI 1.027~1.196)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均<0.05);列线图模型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12、0.809,AUC分别为0.836(95%CI 0.709~0.875)、0.901(95%CI 0.722~0.983)。结论 糖耐量异常、SCr、UA升高及TIMI血流分级降低是老年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良好。
2025年09期 v.24 1025-1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贺婷;游琴;屈玄中;刘伟;何昕;
目的 探讨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IDCM)患者心脏磁共振(CMR)延迟强化形态学差异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心电图特征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6月南华大学附属浏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接受CMR检查的NIDCM患者387例,根据CMR延迟强化形态分为线状组255例和条片状组132例。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NIDCM患者随访12个月生存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IDCM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IDCM患者CMR延迟强化形态学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 条片状组下壁导联T波倒置比例、前侧壁导联T波倒置比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比例高于线状组(χ~2/P=22.016/<0.001、13.595/<0.001、14.448/<0.001);随访12个月,线状组生存率为95.29%,高于条片状组的82.58%(Log-Rank χ~2=17.381,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条片状强化是NIDCM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4.011 (1.952~8.2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壁导联T波倒置、前侧壁导联T波倒置、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是NIDCM患者出现条片状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936(1.496~5.880)、2.095(1.301~3.370)、5.034(1.816~16.258)]。结论 不同CMR延迟强化形态学特征的NIDCM患者预后有显著差异,条片状强化患者的死亡风险更高。心电图检查下壁、前侧壁导联T波倒置和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与条片状强化具有明确关联,为风险分层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9期 v.24 1031-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梁迪赛;包心仪;刘斯晗;袁丁;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气阴两虚型中高危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收治的气阴两虚型中高危心房颤动患者100例,按照随机信封、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另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促甲状腺激素(TSH)、P-选择素(GMP-140)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84.00%(χ~2/P=6.859/<0.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t/P=5.378/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t/P=9.444/<0.001、7.155/<0.001),观察组患者IGF-1、TSH、GMP-140水平低于对照组(t/P=5.602/<0.001、7.344/<0.001、9.029/<0.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P=0.211/0.646)。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利伐沙班能有效控制气阴两虚型心房颤动患者症状,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炎性因子及脑卒中发生风险。
2025年09期 v.24 1036-1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贺江波;刘立辉;杨湛南;
目的 探讨维立西呱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对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1月邢台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诊治的CHF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0),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维立西呱,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1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阳虚水泛证积分、明尼苏达心力衰竭量表(MLHFQ)评分、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血清NT-proBNP与血管内皮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疗效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43%(χ~2/P=5.125/0.024);治疗12周后,2组阳虚水泛证积分、MLHFQ评分及血清NT-proBNP、ET-1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P=6.167/<0.001、8.048/<0.001、3.692/<0.001、4.278/<0.001);2组LVEF、SV、NO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P=3.224/0.002、3.382/0.001、2.877/0.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与对照组的7.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P=0.986/0.321)。结论 对CHF患者实施维立西呱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有效下调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相关症状,显著提高心功能及生命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2025年09期 v.24 1040-1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刘旭;蒋博一;李芳;关富仁;何瑞锋;
目的 探讨血清类黏蛋白(ORM)、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对等原则选取2022年1月—2024年8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轻度、中度、重度aSAH患者各50例,共150例为aSAH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15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ORM、MFG-E8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aSAH患者血清ORM、MFG-E8水平与Hunt-Hess分级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病情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ORM、MFG-E8水平对中重度aSAH患者的评估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SAH组血清ORM水平升高,MFG-E8水平降低(t/P=40.777/<0.001、177.515/<0.001);轻度亚组、中度亚组、重度亚组aSAH患者血清ORM水平依次升高,MFG-E8水平依次降低(F/P=81.031/<0.001、96.356/<0.001);aSAH患者Hunt-Hess分级与血清ORM水平呈正相关(r_s/P=0.647/<0.001),与MFG-E8水平呈负相关(r_s/P=-0.655/<0.001);ORM高为aSAH患者病情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07(1.002~1.012)],MFG-E8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291(0.110~0.773)];血清ORM、MFG-E8水平及二者联合评估中重度aSAH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0.820、0.897,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单独评估(Z/P=1.928/0.004、1.659/0.006)。结论 aSAH患者血清ORM水平升高,MFG-E8水平降低,与病情程度加重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对aSAH患者病情程度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2025年09期 v.24 1045-1049+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奂剑波;王俊伟;刘秋实;李聪聪;
目的 探讨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环状RNA锚蛋白重复结构域36(circANKRD36)表达、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4年2—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92例,参考Sepsis3.0标准及柏林定义分为非ARDS组(n=44)与ARDS组(n=48),根据不同预后将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分为生存亚组(n=28)和死亡亚组(n=2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血清circANKRD36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RAGE水平;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病情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预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ARDS组血清circANKRD36、sRAGE水平高于非ARDS组(t/P=2.318/0.022、3.743/<0.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RDS组死亡率高于非ARDS组(41.67%vs. 15.00%,χ~2/P=7.453/0.006);死亡亚组PaO_2/FiO_2低于生存亚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SOFA)及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circANKRD36、sRAGE水平均高于生存亚组(t/P=5.670/<0.001、5.539/<0.001、5.201/<0.001、9.605/<0.001、5.360/<0.001、10.973/<0.001、8.834/<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高、SOFA评分高、CRP高、PCT高、circANKRD36高、sRAGE高为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1.371(1.199~1.579)、1.401(1.201~1.583)、1.023(1.013~1.034)、1.304(1.149~1.481)、1.466(1.278~2.467)、1.315(1.266~1.547)],PaO_2/FiO_2高为独立保护因素[HR(95%CI)=0.975(0.963~0.987)]。结论 血清circANKRD36、sRAGE水平与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28 d预后有显著关联,双指标异常上升者死亡风险相对较高,二者可作为评估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5年09期 v.24 1050-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罗红兰;刘凯;童凯;潘丽钧;周冬;陈畇尚;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磷蛋白1(SPP1)、转移抑制因子1(MTSS1)、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黄冈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NSCLC手术患者204例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PP1、MTSS1、SLC7A11表达;根据术后3年内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及生存组(n=1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SPP1、MTSS1、SLC7A11表达与NSCLC预后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SPP1、SLC7A1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TSS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χ~2/P=90.362/<0.001、100.885/<0.001、102.073/<0.001);NSCLC患者癌组织SPP1阳性表达和SLC7A11阳性表达中,肿瘤直径≥5 cm、TNM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有吸烟史的患者占比更高(SPP1:χ~2/P=5.408/0.020、10.636/<0.001、6.838/<0.001、10.352/<0.001;SLC7A11:χ~2/P=6.965/<0.001、7.638/<0.001、10.597/<0.001、16.657/<0.001),而在MTSS1阳性表达中,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无吸烟史的患者占比更高(χ~2=9.681、10.611、7.187,P均<0.001);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有吸烟史、有职业暴露、TNM为Ⅲ期、淋巴结转移者占比明显较高(χ~2/P=7.501/<0.001、4.205/0.040、12.861/<0.001、10.907/<0.001);死亡组患者SPP1、SLC7A11阳性率高于生存组,MTSS1阳性率低于生存组(χ~2/P=11.273/<0.001、11.490/<0.001、7.603/0.006);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TNMⅢ期、有淋巴结转移、SPP1阳性、SLC7A11阳性、有吸烟史均为NSCL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MTSS1阳性为NSCLC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HR(95%CI)=2.369(1.623~3.458)、1.843(1.308~2.597)、2.014(1.396~2.906)、1.986(1.420~2.777)、2.259(1.370~3.724)、0.856(0.754~0.972)];SPP1、SLC7A11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低于SPP1、SLC7A11阴性表达(Log Rank χ~2/P=9.988/0.002、10.608/0.001),MTSS1阳性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率高于MTSS1阴性表达(Log Rank χ~2/P=7.884/0.005)。结论 NSCLC患者癌组织中SPP1、SLC7A11阳性表达率高,MTSS1阳性表达率低,且三者表达情况与NSCLC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2025年09期 v.24 1056-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张萌;张鹏飞;许怀利;杨琦;陈梦楠;
目的 探讨血清Claudin-5、β痕迹蛋白(BT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4年8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电集团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SAP患者135例,根据是否合并AKI将SAP患者分为AKI组60例和非AKI组75例;又根据病情程度将AKI组患者分为1期亚组12例、2期亚组23例、3期亚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laudin-5、BTP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合并AKI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laudin-5、BTP水平对SAP患者合并AKI的预测效能。结果 135例SAP患者AKI发生率为44.44%(60/135),与非AKI组比较,AKI组血清Claudin-5、BTP水平升高(t/P=7.486/<0.001、8.502/<0.001);SAP合并AKI患者血清Claudin-5、BTP水平比较,1期亚组<2期亚组<3期亚组(F/P=36.526/<0.001、21.304/<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高、血肌酐(SCr)高、Claudin-5高、BTP高为SAP合并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3.375(1.123~10.147)、1.025(1.010~1.041)、1.001(1.000~1.001)、1.320(1.130~1.542)];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laudin-5、BTP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SAP合并AK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0.772、0.784、0.873,二者联合大于血清Claudin-5、BTP水平单独预测(Z/P=2.992/0.004、3.071/0.003)。结论 血清Claudin-5、BTP水平升高与SAP合并AKI发生及严重程度加重有关,血清Claudin-5、BTP水平联合对SAP合并AKI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2025年09期 v.24 1063-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裴赵伟;玛依拉·艾则孜;秦国鼎;李米娜;马晨璐;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患者足底压力变化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神经传导异常将患者分为未发生组(n=48)和发生组(n=42)。比较2组的足底压力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足底压力与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足患者发生神经传导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足底接触面积、最大压力值(PP)、压力—时间累积值(PTI)均高于未发生组(t/P=27.046/<0.001、32.842/<0.001、27.560/<0.001);发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胫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和F波传导速度均低于未发生组(神经传导速度:t/P=9.872/<0.001、8.921/<0.001、9.125/<0.001、10.214/<0.001、8.563/<0.001;F波传导速度:t/P=8.347/<0.001、7.986/<0.001、9.012/<0.001、8.765/<0.001、8.023/<0.001);经Pearson检验发现,足底接触面积、PP、PTI与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均呈正相关(r/P=0.789/<0.001、0.715/0.002、0.802/<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足底接触面积大、PP高、PTI高均为糖尿病足患者发生神经传导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690(1.864~2.967)、2.401(1.933~3.013)、2.474(1.847~2.842)]。结论 足底接触面积、PP、PTI为糖尿病足患者发生神经传导异常的影响因素。
2025年09期 v.24 1069-1072+1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利萍;胡杨;颜建军;张楠;程木子;张丽莎;张文静;程玲;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分泌型卷曲蛋白5(SFRP5)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4年5月邯郸市第一医院内分泌一科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8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胰岛素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西格列汀治疗,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及血清NLR、galectin-3、SFRP5水平差异。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SCr、BUN、β_2-MG水平低于对照组(t/P=9.482/<0.001、4.287/<0.001、9.242/<0.001);观察组NO、ET水平高/低于对照组(t/P=23.298/<0.001、35.936/<0.001);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及NLR低于对照组(t/P=16.818/<0.001、6.256/<0.001、8.132/<0.001);观察组血清galectin-3、SFRP5水平低/高于对照组(t/P=3.435/0.001、5.099/<0.001)。结论 西格列汀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能够改善肾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还可调节血清NLR、galectin-3、SFRP5水平。
2025年09期 v.24 1073-1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程思;张燕萍;刘欣;王菲;赵进东;方朝晖;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探讨津力达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平台按一定标准筛选津力达颗粒的活性成分、相应靶点,再通过UniProt数据库对基因信息标准化,利用Cytoscape 3.10.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分别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筛选药物、疾病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识别出核心靶点。然后选取degree值排名前5的靶点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靶点,并使用DAVID数据库对基因本体(GO)和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前5种活性成分与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本研究从津力达颗粒中筛选出171种活性成分,进一步分析发现,槲皮素、木犀草素、豆甾醇、山奈酚和β-谷甾醇为其中5种关键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糖尿病潜力。通过靶点筛选,识别出811个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靶点,其中153个为交集靶点,最终确定了TNF、IL-6、Akt1、PPARG和TP53作为关键靶点。GO分析显示,相关的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炎性反应、缺氧反应、细胞生长与凋亡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TNF信号通路等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主要靶点之间存在着重要且明确的联系。结论 津力达颗粒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调控2型糖尿病的病理过程。
2025年09期 v.24 1078-1085+1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姜文娟;任阳;李百远;李婷婷;郑艳妮;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miR-106a-5p、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9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2例为脓毒症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脓毒症亚组84例和脓毒性休克亚组68例,根据90 d患者预后分为死亡亚组60例和存活亚组92例,另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志愿者76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miR-106a-5p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FKFB3水平;使用在线数据库预测miR-106a-5p与PFKFB3的结合位点;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miR-106a-5p、PFKFB3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06a-5p、PFKFB3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miR-106a-5p水平降低、PFKFB3水平升高(t/P=22.855/<0.001、17.897/<0.001);miR-106a-5p与PFKFB3 3′非翻译端1506-1512处存在结合位点,脓毒症患者血清miR-106a-5p与PFKFB3水平呈负相关(r/P=-0.669/<0.001);与普通脓毒症亚组比较,脓毒性休克亚组血清miR-106a-5p水平降低、PFKFB3水平升高(t/P=4.285/<0.001、4.101/<0.001);152例脓毒症患者入院后90 d病死率为39.47%(60/152);脓毒性休克、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高、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高、PFKFB3高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7.933(1.932~32.570)、1.262(1.104~1.443)、1.070(1.025~1.116)、1.034(1.013~1.055)],miR-106a-5p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850(0.785~0.920)];血清miR-106a-5p、PFKFB3及二者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0.782、0.892,二者联合高于血清miR-106a-5p、PFKFB3水平单独预测的AUC(Z/P=3.388/0.001、3.695/<0.001)。结论 脓毒症组血清miR-106a-5p水平降低和PFKFB3水平升高与病情加重及预后不良相关,血清miR-106a-5p、PFKFB3水平联合对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
2025年09期 v.24 1086-1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单绍银;童垣皓;孙皓;张蔚然;刘超;沈镜孚;韩志锋;
目的 探究血清载脂蛋白J(ApoJ)、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TSG-6)水平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发生术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南京明基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行CEA手术的颈动脉狭窄(CAS)患者120例为CAS组,根据术后2年CIMT厚度将CAS患者分为增厚亚组31例(CIMT厚度≥1.0 mm)和未增厚亚组89例(CIMT厚度<1.0 mm),另选取同时期医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poJ、TSG-6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AS患者血清ApoJ、TSG-6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术后2年CIMT厚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ApoJ、TSG-6水平对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预测价值。结果 CAS组血清ApoJ、TSG-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P=9.656/<0.001、9.534/<0.001);与未增厚亚组比较,增厚亚组D-二聚体(D-D)、CRP、TNF-α水平升高,ApoJ、TSG-6水平降低(t/P=3.454/0.001、8.321/<0.001、4.204/<0.001、4.184/<0.001、3.432/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AS患者血清ApoJ、TSG-6水平分别与CRP、TNF-α水平呈正相关(r/P=0.564/0.021、0.612/0.004,0.598/0.013、0.690/<0.001),与术后2年CIMT厚度呈负相关(r/P=-0.599/<0.001,-0.509/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oJ、TSG-6水平高是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保护因素[OR(95%CI)=0.808(0.687~0.951),0.761(0.593~0.975)];血清ApoJ、TSG-6水平单独及二者联合预测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2、0.715、0.875,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单独预测(Z/P=2.169/0.015、3.092/0.001)。结论 CAS患者血清ApoJ、TSG-6表达上调,二者与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和炎性反应相关,且均为CAS患者CEA术后发生C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对于CIMT增厚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2025年09期 v.24 1092-1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韩伟;闫鲜鹏;高颖;王洁英;卫丽;高娜;李婷;王平;
目的 分析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神经功能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VE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31)与重症组(n=51)。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对患儿预后进行评估,并分为预后良好亚组(n=49)与预后不良亚组(n=33)。采用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LRP3炎性小体[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天冬酶-1(caspase-1)]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神经功能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LRP3炎性小体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E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3、ASC、caspase-1 mRNA对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重症组NLRP3、ASC、caspase-1 mRNA相对表达量及血清S100β、NSE水平均高于轻症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轻症组(t/P=7.245/<0.001、6.985/<0.001、11.319/<0.001、3.906/<0.001、8.452/<0.001、7.900/<0.001);NLRP3炎性小体指标与S100β、NSE呈正相关(P<0.01),与BDNF呈负相关(P<0.01);预后不良亚组患儿脑干损伤、惊厥持续状态、呼吸衰竭、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电图中重度异常、病情重症、合并应激性高糖比例、NLRP3、ASC、caspase-1 mRNA相对表达量及血清S100β、NSE水平均升高,血清BDNF水平降低(χ~2/t/P=21.091/<0.001、7.251/0.007、8.358/0.004、6.201/0.013、5.306/0.021、9.044/0.003、6.717/0.010、7.526/<0.001、7.682/<0.001、4.930/<0.001、7.598/<0.001、9.513/<0.001、7.562/<0.001);存在惊厥持续状态、中重度脑电图异常、病情重症、NLRP3 mRNA高、ASC mRNA高、caspase-1 mRNA高、S100β高、NSE高为VE患儿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057(1.088~3.888)、2.002(1.024~3.913)、2.026(1.049~3.914)、2.489(1.028~6.025)、2.428(1.194~4.936)、2.261(1.130~4.526)、3.442(1.011~11.717)、2.641(1.053~6.621)],BDNF水平高为保护因素[OR(95%CI)=0.325(0.118~0.896)];NLRP3、ASC、caspase-1 mRNA及三者联合预测VE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0.759、0.818、0.947,三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价值(Z/P=5.266/<0.001、5.678/<0.001、4.323/<0.001)。结论 VE患儿血清NLRP3炎性小体指标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儿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及预后密切相关,对VE患儿预后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2025年09期 v.24 1098-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肖二明;刘海杰;于美尧;边玲;刘晓靖;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外周血微小核糖核酸-1323(miR-1323)/白介素-6(IL-6)炎性轴改变情况及其与预后不良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3月河北省廊坊市妇幼保健院、廊坊市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RMPP患儿2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30 d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160例与预后不良组42例;根据不同病情程度将患儿分为轻度亚组33例、中度亚组91例、重度亚组7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miR-1323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6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RMPP患儿miR-1323、IL-6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miR-1323、IL-6水平与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iR-1323/IL-6炎性轴对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miR-1323、IL-6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t/P=8.523/<0.001、6.514/<0.001);miR-1323、IL-6水平比较,轻度亚组<中度亚组<重度亚组(F/P=41.205/<0.001、44.976/<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MPP患儿miR-1323、IL-6水平分别与CRP、PCT水平呈正相关(miR-1323:r/P=0.734/<0.001、0.824/<0.001;IL-6:r/P=0.839/<0.001、0.834<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323高、IL-6高为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661(1.305~2.115)、1.579(1.231~2.026)];miR-1323、IL-6水平单独及二者联合预测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分别0.793、0.779、0.895,miR-1323/IL-6炎性轴优于其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1.997/0.043、2.367/0.031)。结论 外周血miR-1323/IL-6炎性轴在RMPP患儿中的表达显著上调,与预后不良风险独立相关,预测价值可靠。
2025年09期 v.24 1104-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张立杰;彭军;柳淑洪;代成林;
目的 研究鼻咽癌中脯氨酰4-羟化酶亚基α1(P4HA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酶1(HMGCS1)的表达,分析两者与干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唐山市肿瘤医院耳鼻喉科诊治的鼻咽癌患者122例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4HA1、HMGCS1、干性相关基因[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胚胎干细胞关键因子(NANOG)]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4HA1、HMGCS1蛋白表达;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癌组织中P4HA1、HMGCS1 mRNA表达与干性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影响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 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P4HA1、HMGCS1、OCT4、SOX2、NANOG 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t/P=44.831/<0.001、45.243/<0.001、44.210/<0.001、50.142/<0.001、40.642/<0.001);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P4HA1、HMGCS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与OCT4、SOX2、NANOG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P4HA1:r/P=0.712/<0.001、0.685/<0.001、0.739/<0.001;HMGCS1:r/P=0.651/<0.001、0.711/<0.001、0.764/<0.001);癌组织中P4HA1、HMGCS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8.85%(84/122)、67.21%(82/122),高于癌旁组织的8.20%(10/122)、7.38%(9/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94.762/<0.001、93.391/<0.001);TNM分期Ⅲ~Ⅳ期的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P4HA1、HMGCS1蛋白阳性率高于TNM分期Ⅰ~Ⅱ期(χ~2/P=30.417/<0.001、12.594/<0.001);P4HA1阳性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60.71%(51/84),低于阴性组的86.84%(33/38),HMGCS1阳性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59.76%(49/82),低于阴性组的87.50%(3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8.154、9.018,P=0.004、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P4HA1阳性、HMGCS1阳性为影响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1.759(1.227~2.523),1.861(1.313~2.638),1.315(1.151~1.503)]。结论 鼻咽癌中P4HA1、HMGCS1表达升高,两者与干性相关基因表达及TNM分期有关,是新的评估鼻咽癌预后的标志物。
2025年09期 v.24 1109-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