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小肽缀合物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李锰;毕伟;高翔;王志波;张彦荣;刘三光;张民英;

    目的探讨小肽缀合物(NN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左冠状动脉阻塞30min,然后再灌注120min。NNP(10mg/kg)或溶剂在缺血模型形成之前10min经颈静脉给药。再灌注结束后,快速取出心脏进行生化测定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之后溶剂组丙二醛(MDA)水平(144±10)nmol/gpro,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460±23)nmol/gpro;NNP组MDA水平(50±30)nmol/gpro,GSH水平(789±137)nmol/gpro;另外,NNP给药组心肌的梗死面积(17±2)cm3,溶剂组(23±3)cm3,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P可使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并明显改善心脏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脂质过氧化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2009年06期 v.8 32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探讨

    孙红岩;王禹;沈东;黄党生;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65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常规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即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结果冠脉狭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内膜病变率和粥样斑块性质与未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P<0.01)。经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检出率和病变性质均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2009年06期 v.8 323-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冠状动脉瘤92例冠脉造影和临床特点分析

    金光临;刘幼文;左辉华;员凤英;刘强;曾繁芳;师姗姗;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瘤(CA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和心电图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成人冠状动脉瘤冠脉造影、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的特点。结果成人冠状动脉瘤的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为1.43%(92/6452)。全部病例均有临床症状,有心绞痛病史63例(68.5%),合并心肌梗死21例(22.8%);单纯CAA患者20例(21.7%),同时伴有冠状动脉狭窄≥50%者72例(78.3%);瘤体内发现血栓51例(55.4%)。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61例(66.3%),多发生于血管远段。右冠状动脉(57/121,47.1%)是最易发生瘤体的血管。伴有心电图ST-T改变67例(72.8%),运动试验检查55例,阳性38例,可疑阳性5例。单纯冠状动脉瘤患者和伴有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冠状动脉瘤无论是否伴有冠状动脉狭窄,均可能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2009年06期 v.8 325-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丹参酮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素N端前体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刘配芬;张应梅;唐纪文;李海兰;

    目的探讨丹参酮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脑钠素N端前体肽(NT-proBNP)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16例,对照组16例,2组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7d,观察CK-MB、NT-proBNP的变化;并随访3个月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第8天,2组心肌酶CK-M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T-proBNP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个月,试验组MACE发生率为20.0%(3/15),对照组MACE发生率为35.7%(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注射液能有效降低AMI患者急性期NT-proBNP,有效减少3个月内MACE的发生率。

    2009年06期 v.8 327-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剂量纳洛酮加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李昌;郑佳鹏;陈珺;

    目的探讨大剂量纳洛酮加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给予纳洛酮4mg/d加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对照组80例纳洛酮1.2mg/d加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并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5.0%和70.0%,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加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

    2009年06期 v.8 330-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徐刚;张新江;翟飞鹏;符长标;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住院就诊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健康体检者96例为对照组,观察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心肌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对不同出血量患者的心肌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并观察好转组和无好转组的心肌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血清心肌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脑出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量出血组高于小量出血组,无好转组高于好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后心肌酶升高组明显高于心肌酶正常组(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其程度与脑出血量有关,两者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2009年06期 v.8 33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李桂平;李延兵;彭娜;李绪娴;钟思干;曾荣辉;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1例,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强化治疗,均服用阿司匹林0.1g/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总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IMT,并分析IMT与APN、hsCRP、IL-6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IMT、斑块检出率及hsCRP、IL-6的血清浓度均下降(P<0.05,P<0.01),血清APN浓度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IMT、APN、hsCRP、IL-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IMT与APN均呈负相关(P<0.01),与hsCRP、IL-6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IMT及血清hsCRP、IL-6,推测阿托伐他汀降低糖尿病患者IMT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2009年06期 v.8 335-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ICU中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周庆明;王春玲;赵立敏;杨秀芬;

    目的探讨ICU中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我院ICU收治的60岁以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35例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48例与对照组87例,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例中感染48例(35.6%),其中导管定植42例(31.1%),血流感染6例(4.5%)。感染组APACHEII评分为(2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分;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PN)率、气管切开率、住ICU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45.8%高于对照组的26.4%(P<0.05)。共培养出52株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42.3%),真菌6株(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ICU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较高,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

    2009年06期 v.8 338-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胡明均;李红;鲍红霞;李玉玲;刘瑜;

    目的研究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不同分层诊断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按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分层诊断标准诊断的真菌感染患者50例,其中确定诊断13例,临床诊断24例,拟诊13例。全部病例均于诊断后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200mg/次,第1、2天每天2次,以后每天1次。并依病情调整,疗程1~3个月。结果总有效率为62.0%(31/50);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拟诊病例的有效率分别为69.2%(9/13)、83.3%(20/24)和15.4%(2/13);具有影像学主要特征、次要特征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0.5%(19/21)和69.2%(9/13)。临床诊断病例和拟诊病例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而且具有肺部影像学表现的患者比单纯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疗效好。

    2009年06期 v.8 34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整合素α5β1及黏着斑激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耿建章;甄真;陈翠英;王素平;宁更献;

    目的探讨整合素α5β1及黏着斑激酶(FAK)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纳入慢性乙肝患者100例,其中S0期20例,S1期21例,S2期22例,S3期19例,S4期18例。均行肝组织穿刺,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整合素α5β1、FAK的表达分布,并采用HPIAS-1000型多媒体真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测定。其含量以表达阳性区域占全视野面积的百分比(面密度)平均数表示。结果肝组织整合素α5β1、FAK染色阳性物质呈棕黄色,其含量随着纤维化程度(S0~S4)的加重而逐渐增加(F值分别为58.87、59.14,P<0.05);整合素α5β1与FAK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711,P<0.01)。结论整合素α5β1及FAK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9年06期 v.8 344-346+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连续腰大肌肌间沟阻滞治疗下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曲丕盛;陶凡;范皓;倪家骧;

    目的探讨应用连续腰大肌肌间沟阻滞法治疗下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可行性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6例下肢PHN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A组,16例)采用0.4%~0.8%利多卡因4ml/h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治疗4周,对照组(B组,10例)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00mg,3次/d,4周后停止服药。记录治疗前(T0)、治疗后15d(T1)、30d(T2)、90d(T3)和180d(T4)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疗效及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VAS评分在T1~T4较T0明显降低(P<0.01),T2~T4较T1增加(P<0.01),T3与T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较T0明显减轻(P<0.05)。T2、T3、T4时2组间VAS评分,B组均较A组高(P<0.01);A组T1优良率达100%,T2、T3、T4优良率均为75.0%,有效率均为87.5%,均高于B组同期百分比。结论连续腰大肌肌间沟阻滞治疗下肢PHN效果可靠,复发率低,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2009年06期 v.8 347-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误诊误治分析

作者·编者·读者

罕少见病例

临床研究

  • 中药内服联合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周晖;高彦彬;关崧;商学征;赵翠芳;谢培凤;盛彤;庚及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DPN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口服中药,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熏洗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症状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和末梢微循环积分。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起效时间短,末梢微循环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中药熏洗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之一。

    2009年06期 v.8 350-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益气活血汤颗粒剂辅治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金卓祥;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颗粒剂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服用益气活血汤颗粒剂,每日1剂。对照组30例口服麝香保心丸2粒,每天3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试验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93.3%,优于对照组的70.0%、70.0%(P<0.05、P<0.01);2组对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都有较明地显改善作用,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都能减少硝酸甘油的消耗量(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颗粒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显著的疗效。

    2009年06期 v.8 35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冠脉内山莨菪碱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无再流的影响

    李文慧;宋彦恩;马建琴;

    目的观察冠脉开通前向冠状动脉闭塞远端注射山莨菪碱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无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100例接受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冠脉开通前经OTW球囊中心腔或微导管向闭塞远端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盐酸山莨菪碱稀释液0.1mg(0.1mg/ml),后行常规PCI处理。对照组:直接行常规PCI处理。结果试验组开通即刻和开通5min后帧数分别为31±9和35±10,开通5min与开通即刻差值为3.7±1.8;对照组开通即刻和开通5min后帧数分别为36±13和44±13,开通5min与开通即刻差值为8.0±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脉开通前对闭塞血管远端冠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可有效预防血管开通后无再流的发生。

    2009年06期 v.8 353-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血小板及骨髓象变化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张洪;赵施竹;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骨髓象变化与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危重病患者201例按血小板是否减少分为血小板减少组94例和非血小板减少组107例,根据患者预后再分为病死组99例和生存组102例,所有患者分别记录入ICU24h内APACHEIII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入ICU1、3、7、14d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组中51例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结果血小板减少组APACHEIII评分、MODS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组(P<0.05),危重病患者骨髓象显示,生存组巨核细胞数高于病死组(P<0.05),同时,生存组巨核细胞、巨噬细胞、杆状核、分叶核细胞和浆细胞数高于病死组,但小淋巴细胞数显著低于病死组(P<0.05,P<0.01)。结论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和骨髓象抑制能较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而血小板检查快速、简单易行,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2009年06期 v.8 35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经验

短篇报道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