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娟;吴相锋;高怀林;朱慧明;贾振华;
目的探讨通心络超微粉对过劳叠加高蛋氨酸饮食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和通心络组4组,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模型组喂饲添加3%蛋氨酸的饲料并叠加力竭游泳,贝那普利组在模型组基础上饲以贝那普利(10mg.kg-1.d-1)灌胃,通心络组在模型组基础上饲以通心络超微粉(0.3mg.kg-1.d-1)灌胃,连续给药,于6周末应用酶法检测血浆中ET、PRA及AngII水平,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清NO、MDA水平及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ACE、AT1R的表达。结果模型组ET、MD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O水平及SOD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血浆PRA及AngII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主动脉组织ACE、AT1R阳性表达均多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个药物干预组ET、MDA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1),SOD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AngII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1),通心络组NO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血浆PR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主动脉内皮组织中ACE、AT1R的阳性表达亦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结论(1)过劳叠加高蛋氨酸饮食对内皮的损伤机制可能与RAS的过度激活及氧化应激有关。(2)通心络超微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述病理损伤,可能与其抑制RAS过度激活、抗氧化有关。
2009年05期 v.8 262-264+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晓莉;王宏涛;张会欣;梁俊清;刘丽杰;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通心络对其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高剂量(2.24g.kg-1.d-1)、低剂量(1.12g.kg-1.d-1)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后3h、24h、72h、7d缺血区BDNF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通心络的作用。结果(1)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BDNF表达变化: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3h缺血区BDNF mRNA表达略有上升,而24h表达下降,72h后又开始上升,至缺血后7d达高峰;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脑组织缺血区,BDNF主要在小神经元阳性表达,表达趋势与mRNA基本吻合。(2)通心络对缺血区BDNF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通心络高剂量组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后3h、24h、7d均有显著提高(P<0.01,P<0.05);通心络低剂量组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后3h、24h有明显升高(P<0.01,P<0.05);在缺血后7d,高剂组BD-NF mRNA的表达与低剂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在缺血后各时间点,通心络各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促进缺血区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BDNF高表达;通心络可增强和延长缺血区BDNF高表达,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2009年05期 v.8 265-268+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谭来勋;叶心国;曾非;孙圣刚;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大鼠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通心络组、抑制组、盐水组和对照组,以横木行走实验评定运动功能,在5、10、15d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突触素等的变化。结果通心络组运动功能评分10d、15d分别为(3.2±0.3)和(5.8±0.9)分,高于对照组、抑制组(P<0.01);电镜观察,10d、15d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为(5.7±0.3)、(8.4±0.7),突触数目分别为(11.9±1.1)、(15.9±1.3)(个/8000×HP),两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和抑制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梗死周边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突触素阳性信号密度值也在10d、15d高于对照组和抑制组(P<0.01)。结论通心络治疗可使脑梗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加强突触重建和功能修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2009年05期 v.8 269-27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春雷;邱智辉;苏世鑫;郑忠诚;叶志平;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对脑血流、脑电图的影响。方法120例VD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予通心络胶囊4粒口服,每日3次;B组予盐酸多奈哌齐5mg口服,每日1次。2组均12周为1个疗程。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韦克斯勒记忆量表(WMS)及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行治疗前后疗效评定;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A组60例均完成1个疗程,B组有2例失访,58例完成1个疗程。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B组为6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MSE、WMS、ADL积分均显著提高(P<0.01),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血流平均速度均增加(P<0.01),α波频和波幅、θ波频均增加,θ波幅减低(P均<0.01)。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VD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可用于VD的治疗。
2009年05期 v.8 272-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叶向;孙慧;黄进;彭明强;周虹;刘宴成;秦峰;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脑心综合征患者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80例脑心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40例和慢心律对照组4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3次/d;对照组加服慢心律150mg,3次/d,疗程2周,观察2组室性早搏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2.5%,症状改善率为90.0%;对照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2.5%,症状改善率为70.0%;经治疗后血LDH、CK-MB、cTnI含量明显降低(P<0.01)。2组治疗后症状改善率、心电图改善率和心肌酶改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对脑心综合征患者室性早搏具有较好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血清心肌酶水平。
2009年05期 v.8 275-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韦汐;陈金钰;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93例伴有颈动脉IMT增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降压治疗,通心络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美国惠普公司彩色电脑声像仪测量左右侧颅外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IMT,以后壁IMT为标准,取平均值。结果治疗前2组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9mm±0.21mmvs0.98mm±0.20mm),治疗后通心络组颈动脉IMT(0.79±0.22)mm小于对照组的(0.86±0.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减缓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进展,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2009年05期 v.8 278-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孙素芹;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服用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对照组30例,口服别嘌呤醇0.1g,每日3次,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血尿酸疗效比较,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5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15d及治疗结束时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明显降血尿酸的作用。
2009年05期 v.8 279-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天江;仲秉吉;王晓刚;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70例早期DN随机分为治疗组(n=35)与对照组(n=35)。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依那普利10~20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通心络胶囊3粒口服,每日3次。疗程均为14周。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微量白蛋白(ALB)、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血清钾(K+)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C、TG及尿AL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FBG、Cr、BUN均有所下降,血钾有所上升,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尿ALB明显下降(P<0.01),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DN能显著降低TC、TG,明显减少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可有效控制和延缓早期DN的进展。
2009年05期 v.8 28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晓海;张兆琪;吕飙;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随访价值。方法41例搭桥术后患者,共计104条桥血管,其中42条动脉桥,51条静脉桥,11条序贯桥血管,平均2.54条/例。所有患者在术后3~6个月进行64排螺旋CT桥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左侧膈肌心尖处,层厚0.5mm,重建间隔1.0mm,螺距1.25,对比剂用量60~70ml,注射速度4ml/s,延迟时间23~28s,对所有病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重建技术(VR)等。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通畅性或再狭窄程度进行诊断,特别是近端和远端吻合口的通畅情况。结果所有41例患者顺利完成桥血管64排螺旋CT成像检查,其中94条桥血管显影,10条未见显影血管考虑闭塞,另有10条动脉桥血管可见管壁钙化,5条动脉桥、3条静脉桥以及2条序贯桥血管可见近端或远端吻合口狭窄。结论64排螺旋CT不但能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而且能清晰地显示原始的冠状动脉及吻合口的再狭窄情况,是无创性随访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有效方法。
2009年05期 v.8 283-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力松;华琦;庞蓓蕾;万云高;温静;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脉压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方法初发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300例,在冠脉造影前应用造影导管和压力传感系统直接测量主动脉根部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计算主动脉脉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公式计算患者的估算GFR(eGFR),按照数值分布的三分位点将患者分为3组。结果随着分组eGFR的降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A/E比值和主动脉脉压、血清尿酸、肌酐、左室心肌质量指数等均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P<0.01)。多元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eGFR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主动脉脉压、左室心肌质量指数、A/E比值、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496、-0.236、-0.219、-0.218、-0.184、-0.163、-0.207、-0.177、-0.153,P<0.05,P<0.01),而与体表面积和主动脉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r=0.256,0.133,P<0.05,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脉压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是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
2009年05期 v.8 286-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许雪峰;林杰成;
目的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PTEN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贲门癌手术切除标本86例,癌旁非肿瘤胃组织(离癌灶边缘>5cm)40例,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MMP-2及PTEN表达,并分析2者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MMP-2在贲门癌和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5%和40.0%(P<0.05),其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PTEN在癌旁组织和贲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5%、55.8%(P<0.05),PTEN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PTEN缺失及MMP-2表达增加在贲门癌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与MMP-2,有助于了解贲门癌的发展和评估贲门癌患者的预后。
2009年05期 v.8 289-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肖谋;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血液动力学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作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前列腺素E1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平均肺动脉压(mPAP)、动脉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6min步行试验距离有显著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GE1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mPAP,提高肺动脉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6min步行试验距离,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有较好疗效。
2009年05期 v.8 292-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洁冰;张洪伟;耿建洪;黄桂芹;安辉;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选择7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替比夫定600mg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37例,替比夫定600mg口服,每日1次,胸腺肽α1100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肝功能、HBVDNA及HBeAg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对照组CHB患者,HBeAg阴转率33.3%,HBVDNA阴转76.9%,ALT、ALB、TBil复常率分别为56.4%、58.9%和51.3%;治疗组分别为59.5%、97.3%、89.2%、86.5%和8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胸腺肽α1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好于单用替比夫定。
2009年05期 v.8 293-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梁屹;傅淑霞;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62例AKI患者血清HGF浓度,分析HGF浓度与APACHEIII评分、肾衰指数及脏器损伤数目间的关系。结果AKI患者HGF浓度随病程延长、脏器损伤数目增多而进行性升高(P<0.05,P<0.01),并与APACHEIII评分、肾衰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HGF可以反映AK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情况。
2009年05期 v.8 294-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