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钰聪;关绍晨;吴晓光;刘洪军;孙菲;刁丽君;汤哲;方向华;
目的分析北京市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与心脑血管病及性别、随龄的关系。方法于2000年对一个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人群1827名老年人进行身高、体质量测量及血压和多项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查,应用中国标准诊断MS,同时进行人口学因素及心脑血管病的调查。结果1827名老年人平均年龄(71±7)岁,代谢综合征(MS组)372例占20.4%。发病率男14.0%,女26.9%,女高于男(P<0.01)。随着年龄增长,MS患病率下降显著。MS组冠心病、脑卒中患病率及男性冠心病患病率、女性脑卒中患病率显著高于非MS组(P<0.05)。80岁以下老人MS组冠心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非MS组[60~69岁为20.2%vs12.6%(P<0.01);70~79岁为25.0%vs16.2%(P<0.05)];70岁以下MS组脑卒中患病率为13.6%,显著高于非MS组的7.6%(P<0.05)。结论老年人MS患病率高,患有MS的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增高,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之间存在差异。
2009年04期 v.8 19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吕妍琨;杜荣品;齐晓勇;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防治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纤维化、逆转心室重塑中的作用。方法选择CHF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给予剂量相似的ACEI、利尿剂、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另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每日1次,均服用12周。治疗前及用药后12周分别检测II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IINP)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PIII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PIIINP、LVEDVI、LVESVI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均<0.05),LVEF、LVMI改善不明显(P均>0.05)。结论短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CHF心肌纤维化,改善CHF患者的左心室重塑。
2009年04期 v.8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艳;卢军利;邢兰访;侯艳茹;李保民;朱爱华;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用氟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并发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2例高血压病并发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与治疗组(46例),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地高辛口服控制心室率及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每次9g,每日2次)联合氟伐他汀(40mg/d)口服,用药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P-选择素及部分血流变指标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vWF、D-Dimer、TAT、P-选择素水平下降,部分血流变指标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用氟伐他汀改善高血压病并发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可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2009年04期 v.8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白雪;刘会玲;李韬;王枫;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在2周内行TCD与头颅CTA检查,分析两者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TCD与头颅CTA符合性以CTA为标准,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4.1%,符合率为84.3%;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3.7%,特异性为84.3%,符合率为89.2%。结论TCD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可靠性好,CTA为脑血管狭窄提供进一步有效的检查手段,TCD与CTA互补应用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009年04期 v.8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徐鹏;张骅;苏仁意;董明驹;易军安;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血必净对脂多糖(LPS)诱导Wistar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给大鼠尾静脉注射LPS(5mg/kg)复制ALI模型。随机将54只Wistar大鼠分成3组,每组18只。A组(正常对照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B组(ALI模型组):尾静脉注射LPS即刻开始雾化吸入生理盐水;C组(血必净治疗组):尾静脉注射LPS即刻开始雾化吸入血必净。每组大鼠分别于2h、2d和7d3个时间点各处死6只,按时相观察和收集标本,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栓素B2(TXB2)、髓过氧化物酶(MPO)等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表达,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肺湿重/肺干重、肺含水率,光镜观测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B组大鼠尾静脉注射LPS后血清TNF-α、IL-6、TXB2及肺组织MPO水平、肺湿/干重量比(W/D)显著高于A组(P<0.05或P<0.01)。而雾化吸入血必净可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5)。B组PaO2较A组显著降低(P<0.01),PaCO2显著升高(P<0.05);而C组PaO2较B组显著升高,PaCO2显著降低(P均<0.05)。大体标本及光镜观察显示:B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而C组则明显减轻。结论雾化吸入血必净对内毒素所致ALI的大鼠肺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009年04期 v.8 207-210+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唐可;武百山;何明伟;杨立强;倪家骧;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硬膜前间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连续硬膜外腔前间隙镇痛后行胶原酶溶解,B组(38例)单行连续硬膜外腔前间隙镇痛。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随访。结果2组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A组治疗后12个月VAS值较B组明显改善(P<0.05)。A组、B组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95.0%、89.5%,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在CT引导下经硬膜前间隙连续镇痛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优于单行连续硬膜外腔镇痛。
2009年04期 v.8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科;张印;
目的采用交叉设计法观察硫酸吗啡控释片口服给药和直肠给药对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8例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9例)、B组(39例)。A组硫酸吗啡控释片先口服给药后再直肠给药,B组先直肠给药后再口服给药,各用5d,重度疼痛者剂量为30mg/12h,中度疼痛者剂量为10mg/12h。结果口服给药总有效率为88.5%,直肠给药总有效率为91.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给药与直肠给药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相同,未见呼吸抑制、成瘾性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口服给药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排尿困难,嗜睡等)总发生率为38.5%,直肠给药总发生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吗啡控释片直肠给药的止痛疗效与口服给药相同,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给药。
2009年04期 v.8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晓华;刘堂兵;侯英芳;杨黎;陈海;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2009年04期 v.8 21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史正瑞;丁纪兵;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于入院当日、住院后第7天、第21天进行颅脑CT扫描,计算出血量、测量周围水肿面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2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10ml加入5%GS(或NS)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3周后血肿体积由(18±5)ml降为(7±4)ml,水肿面积由(4.5±0.6)cm2减为(1.6±0.3)cm2,SSS评分由(26±9)分降为(9±6)分。对照组3周后血肿体积由(19±6)ml降为(12±5)ml,水肿面积由(5.0±0.5)cm2减为(3.8±0.4)cm2,SSS评分由(27±8)分降为(14±6)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治疗急性期脑出血有助于促进血肿吸收、水肿消退及神经功能的改善。
2009年04期 v.8 219-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谭来勋;王芬;张弦;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对脑梗死后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疗效。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不明原因长期发热脑梗死患者112例的血清抗肺炎衣原体抗体,患者随机分为2组并分别给予阿奇霉素和新青霉素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0d,每日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病情。结果所有病例抗肺炎衣原体IgM抗体滴度均≥1∶16;阿奇霉素组显效率为92.86%,高于新青霉素组的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发热的脑梗死患者肺炎衣原体的感染率高,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
2009年04期 v.8 22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申丽红;马素芬;张素叶;崔珊君;张宇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检测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与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尿酸(B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梗死组BUA、FPG、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且BUA水平随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步升高(P<0.05)。结论血BUA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关系,BUA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
2009年04期 v.8 22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樊拖迎;冯青青;李春安;幸军;白雪连;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六味安消胶囊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GERD患者随机分成3组,兰索拉唑(A)组20例,六味安消胶囊(B)组20例及兰索拉唑联合六味安消胶囊(C)组20例,各组予相应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症状积分和胃镜下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胃镜下食管炎明显改善,且C组症状积分下降、总有效率(P<0.01或P<0.05)均优于A、B组,但3组内镜下食管炎愈合率、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六味安消胶囊对胃GERD有很好的疗效,且优于单用兰索拉唑或六味安消胶囊。
2009年04期 v.8 224-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蔡茂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脂质微球(凯时)联合丹参冻干粉针剂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患者87例,治疗组以凯时注射液联合丹参冻干粉针剂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以静脉滴注血栓通加肌注维生素B12治疗,均14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组治疗前后测定患肢末端经皮血氧饱和度(PO2)及患足足背静脉氧分压(PO2),评估症状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症状、患肢末端SaO2及患足足背静脉PO2相似(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患肢末端SaO2及患足足背静脉PO2明显改善(P<0.05),而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凯时注射液联合丹参冻干粉针剂对糖尿病足有明显治疗作用。
2009年04期 v.8 226-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业强;朱育刚;史丽萍;于艳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sVEGFR-2)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方法检测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变组)及31例未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无病变组)的血清VEGF及sVEGFR-2浓度。结果周围神经病变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围神经病变组患者血清sVEGFR-2水平稍低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升高未能阻止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sVEGFR-2可能未参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形成。
2009年04期 v.8 22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立平;孙宝信;薛承岩;杜新生;刘怀深;孙立新;
目的分析腹腔化疗后腹液中端粒酶检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了解应用端粒酶评估腹腔转移癌预后的价值。方法68例腹腔转移癌患者,应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技术检测腹腔转移癌患者腹腔化疗后腹液中端粒酶,比较端粒酶阳性结果与阴性结果患者24个月生存例数的差别。结果化疗后腹液中端粒酶阳性42例,阴性26例,阳性组患者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38.1%、11.9%和2.4%)明显低于阴性组(分别为100.0%、57.7%和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腹腔化疗后腹液中端粒酶对评估腹腔转移癌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帮助。
2009年04期 v.8 229-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文斌;董建文;杨振国;王磊;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辅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和融合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38个月,全部患者滑脱节段椎体均得到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神经并发症。症状改善根据JOA评分标准,优良率87.5%。结论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应用时应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植骨方法。
2009年04期 v.8 23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