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指南

  •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节选)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为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本刊对其临床诊治部分进行节选,以飨读者。

    2025年08期 v.24 897-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神经系统疾病专题

  • 外周血LMP2、RVD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王楠;孙嘉林;张蕊蕊;吉国栋;刘洁;

    目的 探讨外周血低分子量肽酶2(LMP2)、消退素D1(RVD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认知障碍(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7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AIS患者216例为AIS组,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65例为健康对照组,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CI将AIS患者分为CI亚组72例和非CI亚组1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LMP2、RVD1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IS患者外周血LMP2、RVD1水平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LMP2、RVD1水平对AIS患者发生CI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IS组外周血LMP2水平升高,RVD1水平降低(t/P=13.957/<0.001、28.146/<0.001);AIS患者外周血LMP2水平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r/P=-0.718/<0.001、-0.704/<0.001),RVD1水平与MMSE、MoCA评分呈正相关(r/P=0.707/<0.001、0.726/<0.001);与非CI亚组比较,CI亚组外周血LMP2水平升高,RVD1水平降低(t/P=10.361/<0.001、-9.762/<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NIHSS评分高、梗死体积大、LMP2高为AIS患者发生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72(1.007~1.142)、1.500(1.271~1.771)、1.580(1.286~1.941)、1.006(1.003~1.008)],RVD1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738(0.648~0.840)];外周血LMP2、RVD1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AIS患者发生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804、0.895,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外周血LMP2、RVD1水平单独预测(Z/P=3.920/<0.001、3.764/<0.001)。结论 外周血LMP2水平升高、RVD1水平降低与AIS患者CI有关,二者联合预测AIS患者CI的效能较高。

    2025年08期 v.24 900-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三维可视化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合并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许保闪;洪文军;赵东凤;高鑫;林晓光;

    目的 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三维可视化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合并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合并构音障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rTMS联合三维可视化言语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构音功能、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吞咽功能、构音功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96.00%,高于常规组的78.00%、80.00%(χ~2/P=5.316/0.021、6.061/0.014);治疗4周后,2组患者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量表(FDA)评分、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项目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t/P=7.335/<0.001、5.094/<0.001、3.699/<0.001、8.793/<0.001、12.235/<0.001、3.932/<0.001、5.310/<0.001、4.653/<0.001、3.666/<0.001、4.957/<0.001、4.485/<0.001、5.688/<0.001、4.713/<0.001);常规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0.00%、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P=2.990/0.084)。结论 rTMS联合三维可视化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合并构音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及言语功能,增加言语清晰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2025年08期 v.24 906-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拉考沙胺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HMGB1、FGL2水平的影响

    王威;高润石;陈佳;张灿;孙靓;

    目的 探讨拉考沙胺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癫痫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2组,单用托吡酯患者为单药组(n=58),托吡酯联合拉考沙胺患者为联合组(n=62)。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癫痫发作情况、认知功能、脑电图、血清HMGB1、FGL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94%,高于单药组的77.59%(χ~2/P=4.839/0.028);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癫痫发作频次少于单药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单药组(t/P=12.247/<0.001、8.608/<0.001);联合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高于单药组(t/P=5.650/<0.001、4.988/<0.001);联合组α、β频段功率高于单药组,δ、θ频段功率低于单药组(t/P=3.366/0.001、3.922/<0.001、3.235/0.002、3.152/0.002);联合组血清HMGB1、FGL2水平均低于单药组(t/P=2.160/0.033、2.945/0.004)。结论 在托吡酯治疗基础上加用拉考沙胺进行联合治疗癫痫能够协同增效,减少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提高认知功能,改善脑电图频段功率,降低血清HMGB1、FGL2水平。

    2025年08期 v.24 91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血清PRR14、BChE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欧春影;许可;郭靖;王梦;

    目的 研究血清富脯氨酸14(PRR14)、丁酰胆碱酯酶(BChE)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120例为PD组,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PD患者分为认知障碍亚组(PD-CI亚组,n=79)和认知正常亚组(PD-NC亚组,n=41),另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RR14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BChE活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RR14、BChE与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Ⅲ(UPDRS-Ⅲ)评分、MoCA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RR14水平及BChE活性对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PD组血清PRR14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BChE活性低于健康对照组(t/P=5.148/<0.001、5.130/<0.001);与PD-NC亚组比较,PD-CI亚组患者PD病程更长,Hoehn-Yahr分级3~5级比例、UPDRS-Ⅲ评分、血清PRR14水平更高,MoCA评分、BChE活性更低(t/P=6.069/<0.001、4.048/0.044、3.055/0.003、3.540/0.001、4.550/<0.001、2.631/0.010);PD患者血清PRR14水平与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P=0.345/0.038、0.452/<0.001、-0.574/<0.001),BChE活性与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P=-0.317/0.026、-0.469/<0.001、0.558/<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PRR14水平高是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782(1.273~2.500)],BChE活性高是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643(0.478~0.863)];血清PRR14水平、BChE活性及二者联合诊断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AUC分别为0.728、0.707、0.842,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2.559/0.011、2.883/0.004)。结论 PD患者血清PRR1水平升高,BChE活性降低,两指标与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共同检测可提高对PD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2025年08期 v.24 916-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脑深部电刺激术与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姚祥巍;英月芬;殷香宇;孙佳;尚雪莹;

    目的 探究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与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11月哈尔滨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9例与对照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DBS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生化指标、血清免疫指标、大脑皮质兴奋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7%,高于对照组的77.22%(χ~2/P=8.600/0.003);治疗12周后,观察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t/P=4.575/<0.001、10.560/<0.001、5.775/<0.001);观察组IgM、Ig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t/P=5.082/<0.001、9.916/<0.001、6.405/<0.001);观察组中枢传导时间(CMCT)、静息运动阈值(RMT)高于对照组,运动诱发电位(MEP)低于对照组(t/P=7.263/<0.001、5.025/<0.001、7.725/<0.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P=0.313/0.576)。结论 DBS联合药物治疗PD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生化、免疫及大脑皮质兴奋性指标,具有安全性。

    2025年08期 v.24 922-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作者·编者·读者

  • “诊疗指南、专家共识解读”专栏征稿

    <正>近年来,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趋于规范化、标准化,相应的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也层出不穷,对该类临床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进行深度权威解读,可为国内同行提供相关参考证据,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学习、理解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规范临床诊疗活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疑难病杂志》近年组织策划了“中国专家共识”“指南解读”等栏目,邀请相关专家组织了一系列专栏文章,收到良好的效果,文章获得较高的下载率和引用率。

    2025年08期 v.24 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关于不法人员冒充《疑难病杂志》编辑部进行论文核查的紧急声明

    <正>近日,接到不少作者来电,反映有人借落实《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标准、规范期刊管理之机,以“《疑难病》学术伦理委员会”之名,向近三年在本刊刊载论文的作者,限期索要论文原始实验数据、伦理审查文件等相关佐证材料。此为虚假信息,希望广大作者提高警惕,严防上当受骗。为此,疑难病杂志社紧急声明如下:1.本刊从未设置“《疑难病》学术伦理委员会”,也未委托任何个人、机构进行上述相关工作。

    2025年08期 v.24 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撰写医学论文主体部分的要求

    <正>1前言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仅需提供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参考文献,切忌写成文献综述。一般以200~300个汉字为宜,占全文字数的5%左右。2资(材)料与方法 实验研究论文常写成“材料与方法”,临床研究论文常写成“资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人,需注明时间、地点、分组方法、一般情况、选择标准与排除标准等,并说明经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雌雄、年龄、饲养条件、健康状况及合格证号等。

    2025年08期 v.24 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论著·临床

  • 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景永丽;朱慧敏;李东程;郑凯;马君;

    目的 探讨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iCEB)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2023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56例,依据术后1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37)和非MACE组(n=219)。采集患者基线资料、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MACE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iCEB对术后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脂蛋白(a)[Lp(a)]、iCEB、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占比高于非MACE组(χ~2/t/P=8.127/<0.001、57.239/<0.001、21.241/<0.001),MACE组左回旋支(LCX)、边支血管病变占比、QT、QRS均低于非MACE组(χ~2/t/P=4.775/0.029、4.700/0.030、22.450/<0.001、7.625/<0.001),2组其余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CX(OR=0.347,95%CI 0.130~0.929)、边支血管(OR=0.433,95%CI 0.200~0.937)圴对术后MACE的发生影响较小,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OR=2.979,95%CI 1.464~6.061)、iCEB高(OR=6.018,95%CI 3.551~10.199)均为术后MACE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iCEB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MACE的AUC分别为0.745、0.789和0.887,二者联合检测效能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Z=3.200、2.958,P均<0.001)。结论 iCEB与老年冠心病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后MACE存在相关性,可能具有一定的预后预测价值。

    2025年08期 v.24 927-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肺部免疫预后指数联合预后营养指数对老年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彦楠;王艳君;俞玲;

    目的 探讨肺部免疫预后指数(LIPI)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3月在南京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老年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按照治疗6个月后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23)、预后良好组(n=5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LIPI评分、PNI值对老年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PCT、D-D、APACHEⅡ评分、PaCO_2、NLR、dNLR、LDH、LIPI评分等均升高,PaO_2、PNI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5.112、71.976、172.521、49.174、16.649、3.353、5.748、22.729、3.256、29.207、7.15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OR=1.544,95%CI 1.258~1.895,P<0.001)、LDH(OR=1.025,95%CI 1.015~1.036,P<0.001)和LIPI评分(OR=3.370,95%CI 1.232~9.222,P=0.018)高为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NI值高为其保护因素(OR=0.739,95%CI 0.641~0.853,P<0.001);ROC曲线显示,LIPI评分、PNI值联合预测老年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646、0.756、0.809,二者联合检测的效能较单一指标预测效能更高(Z/P=15.025/<0.001、12.573/<0.001)。结论 LIPI评分、PNI值均是老年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能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预测和评估。

    2025年08期 v.24 933-937+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血清LTB4、HSP70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早期预测价值

    王洋;李彩红;何绪成;张亚楠;陈雨晴;周闪闪;

    目的 探究血清白三烯B4(LTB4)、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RP)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9月—2024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接受放射治疗的NSCLC患者108例,根据是否发生RP分为RP组31例和非RP组77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LTB4、HSP70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RP患者血清LTB4、HSP70水平与RP分级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放疗后发生RP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TB4、HSP70水平对NSCLC患者发生RP的预测效能。结果 RP组血清LTB4、HSP70水平高于非RP组(t/P=7.693/<0.001、8.912/<0.001);不同RP分级NSCLC合并RP患者血清LTB4、HSP70水平比较,2级<3级<4级(F/P=9.071/<0.001、8.067/<0.001);NSCLC合并RP患者血清LTB4、HSP70水平与RP分级呈正相关(r_s/P=0.584/<0.001、0.662/<0.001);血清LTB4高、HSP70高是影响NSCLC患者发生RP的危险因素[OR(95%CI)=1.289(1.100~1.511)、1.335(1.148~1.552)];血清LTB4、HSP70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NSCLC患者发生R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0.850、0.959,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3.048/0.002、2.316/0.021)。结论 NSCLC放疗后发生RP患者血清LTB4、HSP70水平上调,且血清LTB4、HSP70水平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发生RP的预测效能较高。

    2025年08期 v.24 938-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IF3H、PRP19表达与Hippo/YAP通路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

    祁伟;李清梅;许发功;任海芬;马贤;

    目的 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H(EIF3H)、mRNA前体剪切因子19(PRP19)表达,分析两者与Hippo/YAP通路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2021年2月青海省中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ESCC患者120例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qPCR检测EIF3H、PRP19、Hippo/YAP通路相关基因[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ST1)、Yes相关蛋白1(YAP1)]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EIF3H、PRP19蛋白表达。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EIF3H、PRP19 mRNA表达与Hippo/YAP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ESCC癌组织中EIF3H、PRP19、MST1、YAP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t/P=32.933/<0.001、39.204/<0.001、32.492/<0.001、41.524/<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SCC患者癌组织中EIF3H、PRP19 mRNA表达分别与MST1、YAP1 mRNA表达呈正相关(EIF3H:r/P=0.663/<0.001、0.706/<0.001;PRP19:r/P=0.678/<0.001、0.724/<0.001);癌组织EIF3H、PRP19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5.00%(78/120)、63.33%(76/120),高于癌旁组织的5.00%(6/120)、6.67%(8/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94.945/<0.001、84.689/<0.001);TNM分期Ⅲ期、有淋巴结转移的ESCC患者癌组织中EIF3H、PRP19蛋白阳性率高于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χ~2/P=17.802/<0.001、12.624/<0.001、16.800/<0.001、12.146/<0.001); ESCC患者120例3年总体生存率(OS)为58.33%(70/120),EIF3H阳性组、PRP19阳性组3年OS分别为43.59%(34/78)、40.79%(31/76),低于EIF3H阴性组、PRP19阴性组的85.71%(36/42)、88.64%(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 χ~2=20.970、19.350,P均<0.001);TNM分期Ⅲ期、淋巴结转移、EIF3H阳性、PRP19阳性是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1.665(1.145~2.421)、1.501(1.205~1.869)、1.539(1.209~1.958)、1.391(1.139~1.699)]。结论 ESCC中EIF3H、PRP19表达升高,两者可能通过Hippo/YAP通路促进ESCC肿瘤进展,是评估ESCC预后的标志物。

    2025年08期 v.24 94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慢性胃炎患者血清MIC-1、CGR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粟全球;时牛;杨婷;于靖;张苗;

    目的 探讨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慢性胃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p)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4例为慢性胃炎组,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结果将患者分为Hp亚组64例与非Hp亚组40例,另选取同期医院健康受试者90例为健康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IC-1、CGR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MIC-1、CGRP水平与炎性因子(IL-2、IL-6)水平及Hp感染、预后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MIC-1、CGRP水平对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C-1、CGRP水平对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的诊断价值。结果 慢性胃炎组血清MIC-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CGRP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P=15.529/<0.001、33.596/<0.001);Hp亚组血清IL-6、MIC-1水平高于非Hp亚组,血清IL-2、CGRP水平低于非Hp亚组(t/P=23.282/<0.001、5.501/<0.001、5.968/<0.001、6.925/<0.001)。Hp根除治疗4周后,Hp根除47例(Hp根治亚组),Hp未根除17例(Hp未根治亚组),Hp未根治亚组血清MIC-1水平高于Hp根治亚组,血清CGRP水平低于Hp根治亚组(t/P=2.667/0.008、6.646/<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血清MIC-1水平与IL-6水平、Hp感染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r/P=0.544/<0.001、0.764/<0.001、-0.487/<0.001),血清CGRP水平与IL-6水平、Hp感染呈负相关,与预后呈正相关(r/P=-0.572/<0.001、-0.654/<0.001、0.682/<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C-1水平高、CGRP水平低是慢性胃炎患者发生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542(1.275~5.068)、2.399(1.399~4.113)];血清MIC-1、CGRP水平单独及二者联合诊断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5、0.840、0.913,二者联合优于单独诊断(Z/P=2.342/0.019、2.197/0.028)。结论 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血清MIC-1水平升高、CGRP水平降低,其与Hp根除治疗后预后相关,且二者联合诊断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效能较高。

    2025年08期 v.24 949-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津力达颗粒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及对胰岛功能、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王宪娟;何昆;李静;赵丽娟;李正川;彭兆康;吉淑敏;

    目的 探讨津力达颗粒联合利拉鲁肽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疗效及其对胰岛功能、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邢台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初诊T2DM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60例。对照组给予利拉鲁肽治疗,研究组给予津力达颗粒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T2DM患者疗效,分析患者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胰岛功能[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1.67%vs. 78.33%,χ~2=4.183,P=0.041)。治疗12周后,2组FPG、2 h PG、HbA_(1c)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t/P=4.372/<0.001、2.646/0.009、4.540/<0.001)。治疗12周后,2组HOMA-β、HOMA-IS均较治疗前升高,HOMA-IR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HOMA-β、HOMA-IS水平高于对照组,HOMA-IR低于对照组(t/P=25.323/<0.001、2.387/0.019、2.419/0.017)。治疗8周、12周后,2组SOD、GSH-PX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升高,MDA降低,且研究组SOD、GSH-PX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治疗8周:t/P=3.719/<0.001、3.347/0.001、2.305/0.023;治疗12周:t/P=8.701/<0.001、5.309/<0.001、8.461/<0.001)。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津力达颗粒联合利拉鲁肽治疗T2DM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胰岛功能,同时降低氧化应激水平。

    2025年08期 v.24 95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血清和尿液IGFBP7、TIMP-2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侯瑞红;朱江涛;席振芳;段晓娟;刘飞;

    目的 探讨血清和尿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临汾市人民医院肾脏内科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32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BTD)方案化疗,化疗前检测血清和尿液中IGFBP7、TIMP-2水平。化疗后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缓解组193例和未缓解组135例。随访12个月,失访5例,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5例和存活组288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和尿液IGFBP7、TIMP-2评估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化疗疗效以及预测预后的价值;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预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均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未缓解组血清和尿液IGFBP7、TIMP-2水平高于缓解组(血清:t/P=29.113/<0.001、21.386/<0.001;尿液:t/P=27.663/<0.001、23.716/<0.001);死亡组血清和尿液IGFBP7、TIMP-2水平高于存活组(血清:t/P=14.298/<0.001、17.110/<0.001;尿液:t/P=17.088/<0.001、22.987/<0.001);血清IGFBP7、TIMP-2和尿液IGFBP7、TIMP-2预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化疗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760和0.811、0.770,联合预测AUC为0.885和0.811,血清和尿液IGFBP7、TIMP-2联合的AUC均高于单独预测(血清:Z/P=4.245/<0.001、4.542/<0.001;尿液:Z/P=3.093/0.001、4.021/<0.001);血清IGFBP7、TIMP-2和尿液IGFBP7、TIMP-2预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679、0.715和0.786、0.794,联合预测AUC为0.887和0.895,血清和尿液IGFBP7、TIMP-2联合的AUC均高于单独预测(血清:Z/P=3.846/<0.001、3.190/<0.001;尿液:Z/P=2.372/0.006、2.093/0.009);尿液IGFBP7、TIMP-2预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化疗疗效以及预后不良的价值大于血清IGFBP7、TIMP-2;化疗未缓解、血游离轻链(FLC)-κ/λ高、血清和尿液IGFBP7、TIMP-2高是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95%CI)=2.803(1.503~5.229)、1.384(1.103~1.737)、1.668(1.036~2.687)、1.511(1005~2.272)、2.164(1.207~3.891)、1.868(1.086~3.21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血清、尿液中IGFBP7、TIMP-2水平增高与化疗后未能缓解以及预后不良有关,联合血清、尿液中IGFBP7、TIMP-2均可有效预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患者化疗疗效与不良预后风险,且尿液的预测效能更优。

    2025年08期 v.24 959-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miR-101-3p联合PSPC1检测在乳腺癌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杨松;张静雅;候悦;张万里;

    目的 研究miR-101-3p联合paraspeckle组件1(SPC1)检测在乳腺癌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洪湖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7例(BRC组)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71例(CON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乳腺组织miR-101-3p、PSPC1表达;Pearson法分析乳腺癌组织中miR-101-3p、PSPC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01-3p联合PSPC1对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miR-101-3p、PSPC1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BRC组癌组织miR-101-3p、PSPC1表达低于/高于BRC组癌旁组织和CON组(F/P=158.778/<0.001、467.306/<0.001);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病理分级3级、原发灶T分期T3~4、淋巴结N分期N2~3、远处转移M分期M1、TNM分期Ⅲ~Ⅳ期的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01-3p表达降低、PSPC1表达升高(miR-101-3p:t/P=7.067/<0.001、5.975/<0.001、7.502/<0.001、5.897/<0.001、4.546/<0.001、6.277/<0.001;PSPC1:t/P=5.178/<0.001、5.687/<0.001、6.114/<0.001、4.505/<0.001、3.655/<0.001、5.156/<0.001);BRC组miR-101-3p表达与循环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原发灶T分期、淋巴结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分期均呈负相关(r/P=-0.711/0.029、-0.629/0.031、-0.616/0.007、-0.673/0.032、-0.644/0.018、-0.701/0.024),PSPC1表达与循环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原发灶T分期、淋巴结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分期均呈正相关(r/P=0.688/0.014、0.645/0.009、0.638/0.022、0.627/0.038、0.652/0.041、0.676/0.009);miR-101-3p、PSPC1及二者联合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629、0.607、0.872,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7.174/0.001、6.048/0.005);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病理分级3级、原发灶T分期T3~4、淋巴结N分期N2~3、远处转移M分期M1、TNM分期Ⅲ~Ⅳ期、miR-101-3p≤0.73、PSPC1≥0.89为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457(1.131~3.783)、1.726(1.098~2.354)、2.077(1.124~3.030)、2.487(1.133~3.841)、2.784(1.251~4.317)、2.370(1.186~3.554)、3.808(1.211~6.404)、3.370(1.156~5.585)];miR-101-3p≤0.73且PSPC1≥0.89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miR-101-3p>0.73或PSPC1<0.89患者(Log rank χ~2=11.952,P<0.001)。结论 乳腺癌miR-101-3p、PSPC1表达与病情、预后及生存期直接相关,在乳腺癌病情及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两者联合时可协同提高在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2025年08期 v.24 967-972+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LAYN、MUC5AC、MUC5B水平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的预测价值

    段林林;刘亚楠;李华风;王俊琦;朱江川;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透明质酸受体(layilin, LAYN)、黏蛋白5AC(MUC5AC)、黏蛋白5B(MUC5B)水平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4年4月临汾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RMPP患儿127例为RMPP组,根据是否并发PB将RMPP患儿分为PB亚组44例和非PB亚组83例,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健康儿童71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LAYN、MUC5AC、MUC5B水平;Pearson法分析RMPP并发PB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LAYN、MUC5AC、MUC5B水平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PP患儿并发PB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LAYN、MUC5AC、MUC5B水平诊断RMPP患儿并发PB的价值。结果 RMPP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LAYN、MUC5AC、MUC5B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P=16.747/<0.001、10.386/<0.001、13.484/<0.001);PB亚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LAYN、MUC5AC、MUC5B水平高于非PB亚组(t/P=7.657/<0.001、9.355/<0.001、12.503/<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MPP并发PB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LAYN、MUC5AC、MUC5B水平分别与体温峰值、发热时间、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乳酸脱氢酶(LDH)、白介素-6(IL-6)呈正相关(LAYN:r/P=0.536/<0.001、0.489/<0.001、0.396/0.002、0.653/<0.001、0.236/0.019、0.493/<0.001、0.353/0.007、0.311/0.010;MUC5AC:r/P=0.516/<0.001、0.472/<0.001、0.389/0.004、0.603/<0.001、0.228/0.021、0.473/<0.001、0.368/0.006、0.383/0.005;MUC5B:r/P=0.553/<0.001、0.469/<0.001、0.352/0.008、0.618/<0.001、0.251/0.015、0.438/<0.001、0.309/0.009、0.329/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峰值体温高、肺不张、NEUT高、LAYN高、MUC5AC高、MUC5B高是RMPP患儿发生PB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3.865(1.714~8.718)、1.958(1.044~3.674)、2.593(1.219~5.516)、1.705(1.018~2.856)、1.827(1.019~3.277)、1.643(1.005~2.688)];LAYN、MUC5AC、MUC5B及三者诊断RMPP患儿并发PB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1、0.841、0.797、0.941,三者诊断高于单独诊断(Z/P=3.687/<0.001、2.485/0.001、3.093/<0.001)。结论 R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LAYN、MUC5AC和MUC5B水平增高与并发PB有关,联合三者在PB风险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2025年08期 v.24 973-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S100A4调控CCND1转录本参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研究

    依丽米努尔·阿不都克尤木;王慧琴;吴卫东;丁媛;于世荣;向芳;

    目的 探讨S100钙结合蛋白A4(S100A4)调控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转录本参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方法 2022年5月—2024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实验室进行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皮肤组织(23例)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50例)皮损组织中CCND1蛋白表达;使用siRNA方式对S100A4进行沉默处理,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S100A4影响的转录组数据(RNA-seq),并对数据进行功能分析;在HaCaT细胞中使用S100A4的抗体,进行RNA紫外交联免疫共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iRIP-seq),制备文库;RNA-seq检测siCtrl组和si-S100A4组中CCND1表达。结果 银屑病皮损组织CCND1蛋白阳性率为98%(49/50),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的78.3%(18/23)(χ~2/P=7.947/0.005);对RNA-seq数据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提示S100A4在调节细胞间信号、炎性反应、角质化、血管生成、细胞黏附、表皮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将RNA-seq中获得的S100A4沉默后的差异表达基因与iRIP-seq 2次重复中鉴定到的S100A4结合峰基因进行overlap分析,发现重叠基因中包含CCND1基因;使用RNA-seq数据分析FPKM值发现,siCtrl组FPKM值(173.04±1.96)高于si-S100A4组的(54.72±1.27)(t/P=87.660/<0.001),提示沉默S100A4后CCND1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S100A4结合CCND1,并影响其表达,从而影响细胞周期。两者共同作用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2025年08期 v.24 979-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CDK12、CMTM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赵云超;宋颖;吕明军;姚佳雯;赵双平;蔺辉;

    目的 研究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2(CDK12)、跨膜结构域的趋化素样因子6(CMTM6)的表达与临床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21年6月宝鸡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CMM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MM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DK12、CMTM6蛋白和mRNA表达;Kaplan-Meier曲线分析CDK12、CMTM6蛋白水平对CMM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Cox回归模型分析CM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CMM癌组织CDK12、CMTM6阳性率分别为60.66%(74/122)、63.93%(78/122),高于癌旁组织的6.56%(8/122)、8.20%(10/122)(χ~2/P=80.011/<0.001、82.187/<0.001)。CMM患者癌组织中CDK12、CMTM6 mRNA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t/P=40.967/<0.001、36.258/<0.001)。临床分期ⅢA~B期、肿瘤侵袭型、淋巴结转移的CMM患者癌组织中CDK12、CMTM6蛋白阳性率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肿瘤原位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CDK12:χ~2/P=11.285/<0.001、23.815/<0.001、12.915/<0.001;CMTM6:χ~2/P=21.295/<0.001、13.007/<0.001、7.275/0.007)。CDK12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64.86%(48/74),低于阴性组的91.67%(44/48)(Log rank χ~2=11.320,P<0.001);CMTM6阳性组CMM患者3年生存率为66.67%(52/78),低于阴性组患者的90.91%(40/44)(Log rank χ~2=11.580,P<0.001)。临床分期ⅢA~B期、CDK12阳性、CMTM6阳性为影响C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1.665(1.145~2.421)、1.539(1.209~1.958)、1.391(1.139~1.699)]。结论 CMM中CDK12、CMTM6蛋白阳性率和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与临床分期ⅢA~B期、肿瘤侵袭型、淋巴结转移有关,是CMM患者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2025年08期 v.24 985-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论著·基础

  • 黄芪甲苷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干预Nrf2/GPX4通路调控软骨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张文豪;易林;向文远;方锐;梁治权;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hUCMSCs-Exos)对软骨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2024年1—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实验。应用黄芪甲苷(AS-Ⅳ)对hUCMSCs预处理后提取hUCMSCs-Exo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仪(NTA)对其形态和尺寸分布进行鉴定。大鼠软骨细胞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组为对照组(正常软骨细胞培养)、模型组(IL-1β干预组)、外泌体组(IL-1β+hUCMSCs-Exos干预)、黄芪甲苷联合外泌体组(IL-1β+AS-Ⅳ预干预hUCMSCs-Exos),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变化。通过离心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样本中的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并进行定量分析。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软骨细胞中Nrf2、GPX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S-Ⅳ预处理后的外泌体与未预处理囊泡结构、直径相似。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明显萎缩、膜破裂;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组和黄芪甲苷联合外泌体组线粒体形态有所改善,且黄芪甲苷联合外泌体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H含量下降,MDA、ROS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组、黄芪甲苷联合外泌体组GSH含量依次升高,MDA、ROS依次降低(P<0.01),且黄芪甲苷联合外泌体组GSH含量高于外泌体组,MDA、ROS含量低于外泌体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软骨细胞中Nrf2、GPX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组、黄芪甲苷联合外泌体组软骨细胞Nrf2、GPX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1);黄芪甲苷联合外泌体组软骨细胞中Nrf2、GPX4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外泌体组(P<0.05)。结论 AS-Ⅳ预干预hUCMSCs-Exos对软骨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可能与其上调Nrf2/GPX4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进而抑制软骨细胞铁死亡反应,减少软骨细胞的损伤。

    2025年08期 v.24 991-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络病论坛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心肺气虚病机探讨

    贾振华;

    概要梳理了中医心肺相关的历史文献,指出宗气-心肺-气血-营卫-络脉是心肺相关的理论核心;基于肺络病证治探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络-气道-血络”传变规律,提出其心肺气虚的核心病机,为“益气活血通络”治法及药物早期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奠定了理论基础;“益气活血通络”治法通过保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实现心肺同治,进一步为该病机观点提供了现代实验数据支撑。

    2025年08期 v.24 998-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罕少见病例

综述

  • 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杨晓娜;贾海玉;

    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脂蛋白a[Lp(a)]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有密切关联,即使在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效降低的情况下,Lp(a)仍然是ASCVD发展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证明Lp(a)升高也会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关于Lp(a)的致病机制等仍有诸多疑点,能有效降低Lp(a)水平的新疗法正处于临床开发的后期,文章从Lp(a)与ASCVD的关系及相关治疗等作一综述,旨在为ASCV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8期 v.24 1008-1011+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Libman-Sacks心内膜炎诊治研究进展

    董维凯;姬玉炜;李伟;

    Libman-Sacks心内膜炎(LSE)是一种特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的无菌性心内膜炎。自1924年首次被Libman与Sacks描述以来,该综合征的诊治途径与因果关系一直是心血管病学与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内广泛探讨的课题。LSE患者常出现瓣膜病变,增加了并发心脏损伤与血栓的风险。目前,LSE的诊治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诊疗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文章对其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8期 v.24 1012-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三氧化二砷经纳米载药应用于肝细胞癌研究进展

    岳新雨;程思谟;史园荣;付美奂;翟笑枫;

    肝细胞癌(HCC)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三氧化二砷(ATO)作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成熟药物,也被证明对HCC有治疗效果。纳米载药技术为新兴的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克服游离使用ATO时药物清除率快、组织分布特异性差和不良反应大等缺点,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文章对最新的ATO抗HCC作用机制研究及ATO经纳米载药在HCC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2025年08期 v.24 1016-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表观遗传修饰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张开刚;孙颖;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严重的骨科疾病,通常导致股骨头结构破坏与功能丧失。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在股骨头坏死发生与发展的重要作用。表观遗传修饰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模式,影响骨代谢、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等过程,进而影响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进展。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机制在股骨头坏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综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其在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

    2025年08期 v.24 1021-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