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辉;郭立琳;蔡春茹;曾勇;朱燕林;
目的探讨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学、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91例,其中发生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2.1%),总结其临床表现、病原学、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53±8)岁。血培养阳性3例均为葡萄球菌,其中2例为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组织培养阳性2例,其中1例为真菌。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赘生物。4例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行手术取出起搏器装置,随访4~19个月,无感染复发。1例单纯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于院内死亡。1例失访。结论葡萄球菌为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且部分致病菌为耐药菌。去除起搏器装置是治疗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并可改善预后。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覆盖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的药物。
2011年07期 v.10 481-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金华;蒋学俊;
目的探讨单纯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Ⅰ(AngⅠ)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了解其与高血压病分级及冠状动脉受累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108例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病组81例,分为高血压病2级亚组(n=28)及高血压病3级亚组(n=53);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27例,分为1支病变亚组(n=9)、2支病变亚组(n=10)及3支病变亚组(n=8),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ALD、AngⅠ及AngⅡ含量。结果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血清ALD高于单纯高血压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gⅠ及An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病组中,高血压病3级亚组血清ALD、AngⅠ及An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病2级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中,3支病变亚组血清ALD、AngⅡ水平明显高于1支病变亚组及2支病变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应用ACEI/ARB与未应用ACEI/ARB患者比较,上述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测量ALD、AngⅠ及AngⅡ水平有助于评估高血压病的分级及冠状动脉受累的严重程度。
2011年07期 v.10 484-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钟伟;李章白;廖雪梅;李家富;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与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64例,其中高血压1级亚组23例,2级亚组21例,3级亚组2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APN、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高血压病组APN浓度[(7.8±5.6)mg/L]低于健康对照组[(9.9±3.3)mg/L](P<0.05),而IL-6水平[(59.9±7.5)ng/ml]、hs-CRP水平[(5.9±2.0)mg/L]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8.7±5.4)ng/ml和(2.4±1.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血压2级、3级亚组与1级亚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APN与IL-6、hs-CRP呈负相关(分别为r=-0.577,P<0.05;r=-0.582,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APN降低,IL-6、hs-CRP升高,APN与IL-6、hs-CRP呈负相关。
2011年07期 v.10 48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邵玉凤;韩漫夫;陈婷;夏军;
目的分析Wernicke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5例Wernicke脑病的临床表现、MR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Wernicke脑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其中表现为精神症状12例(80.0%),视力障碍或眼外肌麻痹8例(53.3%),共济失调9例(60.0%)。头颅MR检查,13例(86.7%)出现第三、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周围、乳头体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FLAIR相高信号;治疗后复查明显好转。结论 Wernicke脑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有发生精神症状、视力障碍或眼球活动异常、共济失调的患者应想到Wernicke脑病的可能性。MR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011年07期 v.10 490-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晓飞;张映琦;陈康宁;史树贵;范文辉;胡俊;
目的分析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加深对POEMS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确诊的29例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周围神经病变,多伴有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多种内分泌病变、皮肤改变、水肿及骨髓浆细胞增多。结论 POEMS综合征是一少见的多系统损害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较难。对不明原因周围神经损害的患者,特别是合并皮肤改变、肢端水肿或者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症状时要想到该病的可能。
2011年07期 v.10 492-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秀贤;康雪冰;闫致旺;
目的观察通心络联合奥拉西坦在轻度认知障碍(MCI)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48例老年M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采用奥拉西坦治疗方案,联合组25例在奥拉西坦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分析2组治疗前后综合认知功能及计算能力、空间功能、单纯语言功能、单纯注意或执行功能等的变化,并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综合认知功能及计算能力、空间功能、单纯语言功能等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联合组发生AD 1例(4.0%),对照组发生AD 3例(1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通心络及奥拉西坦治疗轻度认知障碍,可改善MCI患者的认知障碍,并能降低MCI向AD的几率。
2011年07期 v.10 495-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丽敏;王玉华;彭勋;赵培利;王建英;孟辉;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与HBV基因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41例,随机分为4组:(1)拉米夫定组(136例)100mg口服,每日1次;(2)替比夫定组(135例)600mg口服,每日1次;(3)恩替卡韦组(135例)0.5mg口服,每日1次;(4)阿德福韦酯组(135例)1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进行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时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HBeAg、HBeAb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结果 (1)HBV基因型B型占17.38%(94/541);C型占75.78%(410/541),B/C混合型占6.84%(37/541),未检出其他基因型。(2)拉米夫定组、恩替卡韦组、替比夫定组,B型、C型、B/C基因型疗效(包括HBV DNA阴转率、有效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德福韦酯组,B型、C型、B/C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基因型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2011年07期 v.10 498-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桂霞;战美丽;冯玉梅;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治病房(NICU)收治的60例确诊为新生儿肺出血的患儿为观察组,纳入同期非肺出血患儿120例为对照组,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儿、低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感染性肺炎、低体温或寒冷损伤等为新生儿肺出血主要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新生儿肺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对预防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011年07期 v.10 500-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爱丽;邢荣芹;李宁;杨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内脂素与炎性反应因子TNF-α、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45例作为病例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脂素、TNF-α水平,测定多个营养参数,比较2组间血清内脂素、TNF-α水平及各营养参数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法分析内脂素与TNF-α以及各营养参数的相关性,并以多参数指数评分系统(MNI)评价2组的营养状态。结果 COPD组患者血清内脂素、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BW、MAMC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OPD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5),与%IBW、TSF、MAMC、CHI、Alb、Palb无明显相关性(r依次=0.27,0.14,0.22,0.24,0.28,0.17,P均>0.05)。据MNI评价营养状况,COPD组46.7%(21例)发生了营养不良,健康对照组无营养不良发生。COPD营养不良亚组与COPD营养正常亚组间内脂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增高,并且与TNF-α呈正相关,与各营养参数无明显相关性。在COPD中内脂素可能是一种促炎脂肪细胞因子。
2011年07期 v.10 503-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鹏;张骅;陈星华;
目的探讨On-line血液透析滤过技术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机体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随机分为On-line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T组)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C组)各40例。T组患者每周行1次血液透析滤过,2次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而C组患者每周行3次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均为4h。观察时间为12周。另设健康成人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结果 C组和T组患者治疗前CD_3~+、CD_4~+、CD_4~+/CD_8~+、IgG、IgA、IgM、C_3、C_4水平均明显低于N组(P<0.05),但C组、T组治疗前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治疗后,C组患者CD_3~+、CD_4~+、CD_8~+、CD_4~+/CD_8~+、IgG、IgA、IgM、C_3、C_4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组患者CD_3~+、CD_4~+、CD_4~+/CD_8~+、IgG、IgA、IgM、C_3、C_4水平升高,与治疗前及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_8~+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On-line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减少其感染并发症。
2011年07期 v.10 506-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凯新;张江灵;
目的评价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放射抗拒性肿瘤脑转移病灶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1例放射抗拒性肿瘤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数据进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研究生存时间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2个月(95%CI,7~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32.3%(10/31)及12.9%(4/31)。总生存时间与肿瘤控制时间呈正相关(P<0.01),与转移灶数量呈负相关(P<0.05)。脑转移灶疾病进展时间与肿瘤体积呈负相关(P<0.05),而前期全脑放疗及治疗剂量与生存无相关性(P>0.05)。结论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放射抗拒性肿瘤脑转移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脑转移病灶并延长生存时间,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2011年07期 v.10 509-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琳;黎海亮;郭晨阳;
目的观察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胰腺癌合并重度腹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40例伴重度腹痛的胰腺癌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药物治疗组(药物组)20例,予硫酸吗啡缓释片10mg口服,每日2次,根据镇痛效果逐步调整剂量至30mg,每日2次;介入治疗组(介入组)20例,在CT引导下经背侧入路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注射无水乙醇15~20ml行损毁治疗。治疗后评价疼痛缓解度和不良反应。结果疼痛缓解度:药物组完全缓解(CR)1例,明显缓解(PR)11例,轻度缓解(MR)5例;介入组CR 17例,PR 2例,MR 1例,明显缓解率介入组(95.0%)高于药物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明显低于药物组(9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胰腺癌合并重度腹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2011年07期 v.10 512-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郑晓霞;张宁;郭伟男;翟雨佳;李梦轩;苏军领;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和PCNA的表达。结果 ER、PR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降低(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二者表达的高低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PCNA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其表达的高低亦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ER、PR与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分别为r=-0.361,r=-0.441,P<0.05)。结论 ER、PR和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变和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者的联合检测在指导其内分泌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07期 v.10 515-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朱莉军;庞保东;
<正>患儿,男,11岁。因呕吐、腹胀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0 h入院。入院前20 h始无诱因呕吐伴脐周及上腹痛,为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乡医给予抗炎对症治疗,腹痛渐加重来院。发病后肛门未排气排便。入院查体:T 38.6℃,P 122次/min,R32次/min,BP70/50 mmHg。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口唇干燥,呼吸深快。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全腹胀,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及脐周广泛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未扪及包块,肝
2011年07期 v.10 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冯东;
<正>患者,男,78岁。主因咳嗽、胸痛、憋气3 d,加重1 d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史,于入院前3 d活动后出现胸痛。于入院前1 d突然出现憋气、大汗、呼吸困难。入院时查体:BP 150/70mmHg。神清,强迫端坐位,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双侧颈静脉充盈;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及哮鸣音;心率12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于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级收缩期杂音、粗糙,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肝脏于肋下3 cm可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Ⅱ、Ⅲ、aVF见Q波,V_(1~6)ST段弓背向上抬高,血清肌钙蛋
2011年07期 v.10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潘鹏克;
<正>例1.女,54岁,医生。以反复头痛1~+年,加重伴复视、呕吐3 d入院。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曾患肺结核,已治愈。入院前4月反复腹泻、腹痛、低热、盗汗,怀疑结核复发,自行抗痨1个月后停药。入院查体:BP 133/85 mm Hg。左侧巴氏征可疑阳性,余无确切异常。血白细胞3.55×10~9/L;抗ANA及抗SSA抗体(+),补体C_3、C_4降低;红细胞沉降率29 mm/h;其余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头颅MR:双侧额顶颞叶、双侧脑室周围、双侧
2011年07期 v.10 556-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程俊;李睿;邹永光;何荣华;曾柏华;
<正>患者,男,17岁,因反复心悸3年入院。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心悸发作时心电图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后接受心腔内电生理检查:从右心室发放S_1S_1=700 mS刺激时,逆向心房激动在临近His束部位最早;S_1S_2早搏刺激(S_1S_1=700 ms,S_1S_2=300 ms)诱发了持续9s的宽QRS心动过速并自发转变为窄QRS心动过速,同时伴随着心动过速周长的缩短(见图1)。在His束不应期内给予单个室性早搏刺激使得心动过速
2011年07期 v.10 557-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泽华;关贤颂;
<正>例1.男,59岁,因反复胸痛1d于2009年12月21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2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入院后予冠心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75 mg口服双重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并抗凝、降压、控制血糖等处理。于2009年12月22日10:30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前静脉注射肝素2000U,造影结果示3支血
2011年07期 v.10 558-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包纪盛;陈亚萍;秦娴;
<正>患者,女,53岁,因上腹疼痛6 h入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6 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疼痛无放射,无反酸、恶心、呕吐,亦无畏寒、发热。查体:T 36.5℃,P 90次/min,BP 100/60 mmHg。巩膜无黄染,颈静脉不充盈。心率9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莫菲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入院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淀粉酶、腹部B型超声均未见异常。予山莨菪碱解痉止痛,雷尼替丁保护胃黏膜等治疗。补液过程中患者腹痛进行性加重,摄腹部平片未见异常,予曲马多肌注,患者症状仍无缓解,并出现烦躁,伴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查体:BP 90/60 mm-
2011年07期 v.10 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清娟;
<正>经腹、阴道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盆腔囊性肿物是一种创伤及费用较腹腔镜微创手术及开腹手术均低的微创治疗方法,我院2007年3月—2010年5月对120例盆腔囊性肿物行超声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20例盆腔囊性肿物患者,年龄20~48岁,经B型超声、MR及肿瘤标记物CA125诊断,排除卵巢恶性肿瘤。卵巢巧克力囊肿65例,卵巢单纯囊肿35例,输卵管积液及盆腔包裹性积液16例,盆腔脓肿4例。囊肿直径4.0~10.0 cm。
2011年07期 v.10 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泽初;
<正>患者,男,72岁。因"全身反复瘙痒4个月,红癍、水疱2个月"入院。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腰部瘙痒不适,无红癍、丘疹、水疱等皮损,自行服用氯雷他定片,症状反复,瘙痒范围不断扩大遍布全身。于2010年11月以"老年皮肤瘙痒症"在我科第1次入院治疗,当时查体未见原发皮损,仅胸部、腹股沟可见鲜红色抓痕予以静脉滴注维生素C、钙剂、甘草酸二铵,肌肉注射苯海拉明,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外用丹皮酚软膏等治疗,瘙痒症状未见改善,予以普鲁卡因静脉注射治疗,瘙痒仍未见改善。后予以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d静脉注射,
2011年07期 v.10 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霞;郭炳彦;于铁生;韩德荣;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内脂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ACS患者(ACS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33例)血浆内脂素与TNF-α(ELISA法)、hs-CRP(快速免疫比浊法)的水平并比较其相关性。结果血浆内脂素、TNF-α、hs-CRP水平比较,ACS和SAP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CS组高于SAP组(P<0.05);血浆内脂素与TNF-α、hs-CRP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46、r=0.38,P均<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升高,并与TNF-α、hs-CRP含量呈正相关。
2011年07期 v.10 524-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滕志涛;赵培勇;赵惠娟;冯静波;李靖;王金会;曹磊;
目的研究联合降脂治疗对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肌钙蛋白Ⅰ水平的影响。方法 5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降脂治疗组(治疗组)及常规降脂组(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降脂治疗,治疗组联用普罗布考治疗,2周后进行PCI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及血肌钙蛋白Ⅰ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LDL-C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HDL-C显著升高,TG显著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肌钙蛋白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降脂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而降低血肌钙蛋白Ⅰ水平。
2011年07期 v.10 526-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占云;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方法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未合并腔隙性脑梗死(B组)患者32例和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A组)患者35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结果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较未合并脑梗死组的血压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血压变异性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2011年07期 v.10 527-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袁志岭;刘玉山;
目的探讨血清肾上腺髓质素2(ADM2)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肥胖、肾脏损伤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8例为健康对照组,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1)观察组血清ADM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2)血清ADM2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呈显著负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648,-0.622,-0.734,-0.883,-0.637,0.651,P<0.05或<0.01);(3)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是影响血清ADM2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t值分别为-5.237,-7.126,-5.625,5.710,P值均<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ADM2水平与血压、血脂及靶器官损伤存在相关性。
2011年07期 v.10 529-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薛满忠;毛俊杰;米国青;阚艳敏;李树义;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及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129例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采用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单纯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选择同期住院的经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1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血管狭窄的分布,比较2组之间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部位以颈内动脉最为常见(63.8%),其次为颈总动脉(34.5%)和颈外动脉(1.7%)。狭窄组中糖尿病及吸烟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437,95%CI=1.799~6.566,P=0.000)和吸烟(OR=2.406,95%CI=1.258~4.604,P=0.008)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外颈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狭窄最为常见,吸烟、糖尿病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2011年07期 v.10 53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修双玲;王立;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肥胖患者游离脂肪酸(FFA)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2型DM肥胖患者(观察1组)50例、老年2型DM非肥胖患者(观察2组)50例及健康体检者40例(健康对照组),测定空腹FFA、CRP水平及代谢参数。结果观察1组BMI、WHR、FINS、CRP、FFA、HOMA-IR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观察2组(P<0.05,P<0.01),HDL-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观察2组(分别为P<0.01,P<0.05)。观察2组HOMA-IR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OMA-IR与FINS、WHR、BMI、CRP、FFA显著相关(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FFA、CRP明显升高,两者与HOMA-IR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011年07期 v.10 533-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树青;侯亮;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性反应(MI)的影响。方法选择宣钢职工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伴微炎性反应状态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每晚1次;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时间均6个月。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比较。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CRP和IL-6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改善MHD患者的微炎性反应状态。
2011年07期 v.10 535-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勇;常淑萍;郝玉英;
目的观察福辛普利和厄贝沙坦联合使用对难治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46例难治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和环磷酰胺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福辛普利和厄贝沙坦口服,治疗2个月后观察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24h尿蛋白、Alb、BUN、SCr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4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福辛普利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安全有效,通过降低尿蛋白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2011年07期 v.10 536-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长虹;张长群;张占纺;高曼妮;贾晓威;邱建国;
目的观察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异丙托溴铵喷雾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类规给予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及必要的氧疗。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每次1吸,每日2次,经准纳器吸入,异丙托溴铵喷雾剂40μg,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每次1吸,每日2次,经准纳器吸入。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各组FEV_1、FEV_1/FVC、PEF、75%PEF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异丙托溴铵喷雾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肯定,优于单用一种药物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1年07期 v.10 538-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郑敏珍;黄苏里;郝玉芝;王倩;裴荣光;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超声显像的特点,提高超声对嫌色细胞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患者超声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为单发,瘤体大小1.8~10cm,中位数5.4cm;位于肾两极20例,中部1例;瘤体高回声15例,低回声5例,等回声1例;瘤体内血流信号比较丰富6例,多为动脉血流信号。内部出血、坏死、囊变3例,未发现肾静脉癌栓、肾周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结论肾嫌色细胞癌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较有价值。
2011年07期 v.10 540-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师朝岭;赵刚;郭卫东;焦雷红;张丽华;冯建书;田利军;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胫前动脉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胫前动脉皮瓣移植手术患者43例,术前均应用CDFI对胫前动脉血管进行探测,并行胫前动脉肌皮穿支体表定位,术后常规随访皮瓣成活情况及血供情况。结果胫前动脉主干及肌皮穿支的位置均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一致。43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全部成活40例(93.0%),部分成活3例(7.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胫前动脉方法简便、无创,结果快速、准确,对临床胫前动脉皮瓣移植术皮瓣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1年07期 v.10 54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西凤;邢华;李耘;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外周血的变化。方法选取40岁以上的人群38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脂肪肝和非脂肪肝患者的血常规特点。结果脂肪肝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1),MCV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余指标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存在外周血细胞形态的改变,定期检测血常规有助于指导脂肪肝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011年07期 v.10 54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温艳春;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72例胆囊疾病患者实施小切口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本组72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中无胆道损伤,手术时间28~56(39±10)min;术中出血15~38(22±8)ml;术后无腹腔感染及胆瘘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回访所有患者,无复发现象。结论小切口胆囊大部分切除术不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而且可以达到与胆囊切除术同样的效果,是治疗胆囊疾病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1年07期 v.10 544-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鹏;吴容展;潘华福;
<正>肾动脉狭窄(RAS)引起肾脏的血流减少,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血压升高及心功能紊乱;而进行性的管腔狭窄可导致肾脏缺血,引起进行性肾实质破坏和肾功能降低等肾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肾功能衰竭。据报道,3%~5%的高血压人群为肾血管性高血压。能早期做出诊断并进行有效及时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总结我院2002年12月—2010年12月诊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31例,现分析如下。
2011年07期 v.10 546-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志群;董静;董春艳;夏雨;
<正>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急性严重肾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并且病情重,病死率高。2009年6月—2010年10月本院共收治ARF患儿90例,现对其病因、临床特点、预后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0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ARF患儿90例,均符合急性肾衰竭诊断标准,其中男62例,女28例,男女比为2.21/1;年龄1个月~14岁,平
2011年07期 v.10 547-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杰;
<正>中老年胸腔积液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而且多为恶性病变所致,应注意对其进行鉴别诊断。由于中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疾病从而掩盖胸腔积液的症状,所以对老年人的呼吸系统症状进行鉴别很有必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老年人恶性胸水的分析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资料。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收治30例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的病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2~81(69.5±2.5)岁,<60岁3例,60~70岁23例,>70岁4例。
2011年07期 v.10 549-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松林;蔡崇元;任辉明;李惊雷;
<正>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congenital cysticdilataion of thebile duct)又称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olcyst),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先天性胆道疾病。我科自2000年6月—2010年12月共进行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手术治疗32例。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如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手术方式选择的合理性,以提高本病的治愈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8例,女24例,男女之比为1:3;年龄3~28岁,中位年龄15.5岁。住院时间8~20d,中位时
2011年07期 v.10 550-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瑜瑾;刘婕;付留俊;
<正>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一种较少见而严重的急性并发症,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现总结乳酸性酸中毒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18例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伴动脉血乳酸浓度≥5 mmol/L,血pH≤7135,HCO_3-≤20 mmol/L,阴离子间隙>18mol/L,并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功能衰竭等,确诊为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8~
2011年07期 v.10 552-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艳丽;郭晓鹤;张利利;韩宇;
<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偶可累及胃肠道以外的器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漏诊率较高。现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7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病
2011年07期 v.10 553-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